谶纬,(chèn音: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现象。谶,就是把自然界中发生的偶然事件神秘化,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将其视为预示社会安危的决定因素,以告人政事,或昭示国运的兴衰。亦是方士(又称占卜者)或巫师假借神明来说吉凶祸福的征兆。表现的形式有语、字、图、书等。纬,则是用宗教迷信观点对儒家经典作出的解释及补充,以便完成对经书的义理和旨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曰:“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中国谶纬文化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民间就盛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秦始皇令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陈胜、吴广响亮地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一场旨在推翻秦王朝暴政的农民起义。因而,应验了秦在二世胡亥手中的灭亡。
西汉时期,社会上盛行谶纬。封建统治者更是对其充分利用,而为自己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王莽和刘秀。由于王莽巧妙地利用了谶纬而篡汉改“新”。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铸造金错刀、契刀,以此来印证“卯金刀帝出,复尧之常”的谶语,并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同时,也试图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殊不知,“卯金刀”乃繁体的“劉”字,故,被反对者所利用。于是,王莽借口“卯金刀”不合“灭刘兴王”之天意,在始建国元年(公元10年)废止金错刀和契刀,另行改铸“货泉”。因“货泉”是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的产物,该币形制采用圆形方孔,穿孔之右左分别用悬针篆铸“货泉”二字,以避“卯、金、刀”之谶纬。
汉光武帝刘秀在南阳白水乡起兵,自号“真人”,为了唤起民心,匡复汉朝,特炮制并四处散布“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下”的符瑞图谶而起兵,正好应验了“白水真人”的谶语。所以,当 “货泉”一出,就被反对王莽的谶纬家将货泉二字拆解为“泉”为白水;“货”为真人,暗示了新莽政权将被“白水真人”所取代。王莽因此而忌讳,又出台了将“货布”和“货泉”的后两字合并,发行了新的货币——“布泉”。
刘秀推翻了新莽,是为东汉。他即位后更是崇信谶纬并把对其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成为法定的经典。但是,他在废除了王莽时期的币制后,却唯独对“货泉”而情有独钟,反到将其当做东汉政权的法定货币来继续铸行,在大臣们的极力劝谏下,他才同意废除“货泉”恢复五铢钱。
从“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首广泛流传于西汉末年的谶语,表明了因王莽币制改革而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所带来的幽怨。所以,五铢钱能如影随形地延续并见证了魏、晋、南北朝、隋,前后长达730余年之久的战争离乱。
东汉光熹元年,大将军何进欲诛灭实权在握而干预朝政的宦官张让等人,特招以镇压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起义而有功的董卓入京。殊不知,何进却反被张让诛杀,董卓迎来并把持了汉少帝刘辩。为了更好地掌控朝政,他废少帝而另立献帝刘协。因其助纣为虐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之成了天下公敌。一场以袁绍、曹操、刘备、孙坚为首讨伐董卓的联盟形成,群雄混战开始,东汉从此名存实亡,并为后来的三国鼎立而拉开了序幕。当时,流行于民间的童谣诗谶中“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即隐射了乱臣贼子董卓将死。
“陈顼六珠始铸成,一铢增后难权衡,存亡天子共太货,六字叉腰哭几声”。指的是南北朝时最后一个王朝的陈宣帝,于太建十一年(公元五七九年)发行的“太货六铢”。该币轮廓整齐,构架匀称挺拔,字间饱满,端庄凝重,古朴浑厚,似一幅精美绝伦的写实画,且居南朝诸钱之冠。令人费解的是:在直读玉筋篆的钱文中,其“太”字比传统的写法多出了一点,有如泪水涟涟。因方孔右侧的“六”字,宛若一个身首具全,双臂环置腰间,足呈八字形分开的人形,俨然是在叉腰哭泣。史载,南北朝时凡哭丧者均作站立叉腰状。所以,此钱一出就饱受非议,被戏之“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 ——为圣上哭丧。
民间厌恶此钱,是其以一枚兑十枚正在通行的五铢钱,无端地使百姓一下子就损失了九成资财,实为巧取豪夺,无度搜刮,这才引发了民众的怨声载道。终因“其货不行,民仍用旧钱交易”。未几,陈宣帝便在一片“哭”声中驾鹤归西了。
其子陈叔宝(后主),不理朝政,沉迷酒色,奢靡无度,荒废大业,致使朝纲混乱。当隋军大举南下时,他自认有长江天险可坚守,对此竟不以为然。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的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朱雀门攻入金陵(又叫建康、建邺,即现在之南京)时,后主正与宠妃张丽华在结绮楼上寻欢作乐,乐队还奏着由他所作而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诚如该词中所言“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不啻是对陈、张二人结局的一个最好注脚。至此,他才如梦初醒,但却为时已晚。随即,江山易主,陈就被隋取而代之。故,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台城曲》中讽曰:“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并在《泊秦淮》的诗中感叹地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果真是百姓由怨愤生发的不满,使其谶语应验乎?非也!通过诅咒能送人上西天则更是无稽之谈,实属“自作孽不可活”的咎由自取!然而,这种对政事的预测在机缘巧合中能得于应验,确也不为多见。

太货六铢
隋文帝(杨坚)铸造的“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混乱的局面,亦是我国对“铢两钱制”的终结。篆书“五”字的写法一般作斜直道,或缓曲呈弧形,即:在“X”的上下各加一横。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年间所铸的五铢钱,其方孔无内廓且材质中含有锡、铅等金属,铜色呈青白,俗称“白钱”。然而,该“五”字左边靠近方孔处却有一竖线,倒放过来看似一“凶”字。民间谓之不祥,纷传“凶多吉少,注定没有好下场”。其实,该写法在北魏时也曾有过,只不过,这是民众借此诅咒隋炀帝在位期间虽有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而选拔人才之功,但却劳民伤财地修建大运河,兴师动众地营造东都洛阳城,且好大喜功地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国(朝鲜)等的暴政罢了。
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太原)起兵,曾派专人四处散布“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另外,还有“没根基,杨柳花。十八子,坐天下”的谶语,更是说得直白(十八子、季无头,皆指:李),以此来博得民众对其的的认可和拥戴。
唐开元时,有一术士善以拆字而驰名。玄宗闻知特书一“朝”字,令中贵持往试之。术士端视后曰:“此非观察所书也。”中贵人愕然道:“但据字言之”。术士以手加额说:“朝字,离之为十月十日,非此月此日所生之人,天人?当谁所书也!”一语即出,四座皆惊,中贵急奏。翌日,玄宗召见,补封其为承信郎,且赐资颇丰。
北宋大观年间的宋徽宗(赵佶)在治理朝政上昏庸无能,但,他却不愧是一位书法丹青的高手。“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当十钱,乃是其“铁划银钩”的字体亲书,不失为古钱币书体之一绝,历来受到文人雅士和书法界的竞相效仿。
民间历来有一种传为由奸相蔡京隶书的折十“崇宁重宝”,他在书写时别有用心地将“崇”字的“山”和“宗”连竖笔贯通;且将“宁”字繁体中的“心”字省略。被人指责为“有意破宋,无心宁国”。蔡京因“伸手必被捉”,他在反省诗中写道:“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最终客死潭州(今长沙)。

隋.五铢
“崇宁”钱的版别繁多而存世量大。面文有“通宝”、“重宝” 和“元宝” 之分,材质有铜、铁、银之别,面背记号有花穿、 决文 、面星、背星、月纹等。单是“宁”字就有“寧”和“寗”两种,但尤以“寗”字最为罕见。在笔者所见过并收藏的两枚折十“崇宁通宝”,为红、黄铜质御笔钱;而另五枚隶书的折十“崇宁重宝”,除大小厚薄略有差别外,均无上述省“心”之写法。该传闻未有确凿的实物印证,迄今仍是一个谜。当然,亦不排除有人因牟取暴利而作伪的可能。
北宋末年,由于宋、金、辽三方长期对峙,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社会动荡不安。在此情况下,徽宗铸造了“靖康元宝”。“靖康通宝”钱,亦是北宋最后一个年号钱币。而此时的民众早已经对腐败无能的北宋王朝失去了信心,该钱铸行不久,民间就盛传“一旦宋亡,十二月立康王”的民谣、谶语。这则民谣巧妙地把“宣和”的“宣”字拆解为“一旦宋亡”,即:将“宋”字去掉“木”,再加上“一旦”就是“宣”字;而“十二月立康王”则暗含北宋“靖康”年号的“靖”字,预言了北宋的灭亡。
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南渡黄河后,迁都于临安(杭州)登基称帝,史称为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并初步在东南一带站稳了脚跟。于是,一些笃信谶纬的术士乘机就此而编造出种种故事,声称:北宋之亡,非战不利,乃是因取其年号不吉所致,并将“靖康”二字,拆解读为“十二月立康”。即:把“靖”字拆之为“十二月立”,牵强附会地为钦宗只能当十二个月皇帝,便被高宗取代而埋下了伏笔。
南宋建炎年间,有术士周生能视人书字而分配笔画,以此来判断休咎(即:通过占卜来预测事物的吉凶、善恶、好坏)。他在驱车前往杭州时,见周边民众饱受金兵铁骑惊扰而人心危疑。官府因闻其名而传人唤之,随意写了一个“杭”字给他。周生曰:“俱有惊报,虏骑相逼”。乃拆其字,以右边一“点”配在“木”上,即为“兀术”。果不其然,不到十日前方就传来了金兀术领兵大举南侵杭州的火速告急。
明崇祯末年天下大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朝廷对外既要抵抗后金(清)的进攻,对内又忙于镇压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无独有偶,时值朝廷铸有一种背面带有一奔马图形的制钱,俗称“跑马崇祯”。李自成号称“闯王”,其“闯”字内含有一“马”字,他所率领的大顺军铸有“永昌通宝”。民间因此而附会:这是“永昌克崇祯”的奔马,亦是李自成攻占京城之先兆。
清军入关后,有“蛤蟆天子”之称的明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称帝,建立南明小朝廷而偏安一隅,改元“弘光”,铸有“弘光通宝”。被时人谓之“蟋蟀相公”的佞臣马士英,权倾一时、恣意弄权。故,有人以此断言:该钱上所铸之马,乃是马士英断送福王政权的预兆。民间谶谣有云:“一匹马,走天下,骑马谁?大耳儿”。“ 一匹马”是指马士英,“大耳儿”指的是阮大铖,俩人都是奸臣。而“弘光”政权在南明朝中也是最短的,仅仅只存在了一年。
尽管,李闯王、马士英的名字从字面上讲,均与“马”字有关,但是,它却真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混乱局面,因而引发了民众对强迫压榨的愤懑和抗争,以及官逼民反的历史真象,并由“一马乱天下”的民谣演绎成了政治性谶语。使得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军加速了对明王朝的灭亡。足见“其兴也勃矣,其亡也衰矣”,无不反映在当时通行的钱币上,这是值得后人引以为鉴而深思的。类似这种古钱,确实是有特定收藏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深探其究,中国古代谶纬的盛行,一方面固然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有的汉字字形与偏旁部首能上下左右地对称组合,且有同音不同字和同字不同音的特点,恰好为谶语的离奇和隐晦,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如:唐末黄巢起义时曾令诗人皮日休作谶辞云“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田八二十一合“黄”字,果头三曲律成“巢”字;又如:《水浒传》中以“耗国因家木(宋),刀兵点水工(江)”,则暗示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起义军将要造反。虽然,类似这样的传闻均出自野史而不见经传,但是,谶语的作用及影响却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谶语往往以拆字的形式出现,有如猜谜语时多用离合、会意、象形法等制作。创作者带有政治性目的,隐时却又故意露出破绽,既令人浅会而易流俗。加之冥冥之中的暗示性和偶然性,在波诡云谲的历史烟云中得以应验,所以,才使得谶纬文化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蒙上了光怪陆离的迷信色彩与扑朔迷离的不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