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拱卫下的明王朝,于永乐十一年(1413)正式在贵州建省。为了能更加有效地管控全省金融,作为行政最高权力部门的贵州布政司,下设了“宝黔局”, 负责铸币的发行,结束了贵州用币全靠外省输入的传统局面。除了在贵阳、遵义、大方等地补铸前“洪武通宝” 以外,还铸行了“洪熙通宝” 、“宣德通宝”及“崇祯通宝”等。自清代起,又依次发行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帝王的年号钱。另外,光绪年间还铸行了既无面值又无纪重的机制银元,“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背“黔宝”。
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官员贪腐成性,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在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下,更因明朝降将吴三桂率兵与清军联合且内外夹击,由是,明王朝湮没。覆灭后的明王朝,其王子王孙们纷纷逃至南方,并在旧臣遗老的扶持下,各自建立了势力狭小的地方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南明”朝。其中:鲁王朱以海偏安浙江的台州,于1645年6月在绍兴立为监国,铸行了“大明通宝”;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称帝,改元为弘光,铸有“弘光通宝”;唐王朱聿键于1645年在福州即位,建年号为隆武,铸有“隆武通宝”,但却仅存一年多时间。值得关注的是:“隆武通宝”的“隆”字有从“生”、从“正”、或从“缶”之分,然,唯有从“缶”者较为稀见;材质有铜、铁钱之别,不过,尤以小平铁钱存世量最少;而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7月立于肇庆,号永历,铸行了“永历通宝”。
“南明”永历朝是继明朝北京中央政权灭亡后残存时间最长的,前后延续了16年,其中,有4年的时间存在于贵州的安龙,且曾一度是该小朝廷的驻跸地。清顺治八年(永历六年,1652年)正月二十日,其时,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因迎请永历帝一行50余人自安隆所(即现今贵州的安龙县)为图吉利,将“安隆”改名为“安龙”,并升格为府,特铸行了“永历通宝”。孙可望因自恃拥立有功而野心勃勃,且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嫌。于是,他踌躇满志地演绎了“龙”这一象征帝王徽式的另类故事。
对于孙可望来说,名义上尊奉永历年号,但却自称“秦王”。并在贵阳铸行了“兴朝通宝”,背面方孔两侧分别铸有“壹分”和穿下铸有“工”字,其欲取而代之的狼子野心早已昭然若揭。
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养成,原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此时,已被清廷封为平西王的“三藩之首”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精忠三人,早已卵翼丰满而各自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尤其是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因直接掌控了当地的军队、财政及税赋等,其权力远远超过了由朝廷委派的地方官员。吴三桂更是不甘寂寞,思谋自立而蠢蠢欲动,欲与清廷分庭抗礼。他在云南和贵州分别铸行了“昭武通宝” 及“利用通宝”,且与清王朝的“康熙通宝”通用并行。如此之大不敬,乃成清廷心中最大的隐患,直至康熙帝下决心“撤藩平叛”,经过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遂被平定。自此,清王朝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为了稳定其统治权,并开始建构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与改革,然后,又致力于解决边疆等一系列问题。
现位于安龙县城西的天榜山,是埋葬为南明永历小王朝而死节的明十八先生墓地。笔者曾于10余年前特地到此一游,当面对“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以及由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的题词,其中,不乏为民国时期的军政要人。如:蒋介石题“碧血千秋”、民国司法院长居正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前国府交通部长王伯群题“浩气长存” (贵州兴义下五屯景家屯人,何应钦内弟)、李烈钧题“瀛州神境”等,心中便顿生出了一种感慨苍凉而异代同悲之感。
在笔者收藏的古钱币中,有数枚分别是:“大明通宝”背“帅”、“兴朝通宝”背“工”、和“隆武通宝”、“永历通宝”、“昭武通宝”、“利用通宝”等( 均为光背)。每每见之,脑海中就会油然地浮想起在这方寸之间,曾经见证了那段血雨腥风的争战,还有宫廷内部相互倾轧而抗争的历史……
南明.孙可望之兴朝通宝jpg

南明.永历通宝.jpg

清.吴三桂.利用通宝.jpg

清.吴三桂.昭武通宝.jpg

兴朝通宝.背面.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