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善:保值保到博物馆 |
发布日期:13-05-18 08:20:44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张春岭 |
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藏品入馆最多的时期,是新中国建立后的那些年。老一辈收藏家因为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纷纷把沤心沥血收藏的精品捐献给各地博物馆,既完成了自己为藏品找个好归宿的心愿,又支援了国家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因为收藏品高昂的价值和收藏目的向投资方向的转变,向博物馆捐赠藏品的已经不多见了。但是,仍有收藏家坚持不懈地向博物馆捐献,甚至瞅准博物馆收藏的空档,博物馆缺什么,就收藏什么,就捐赠什么,旅居加拿大的钱币学家杜维善就是这样的人。
相比之下,杜维善远远没有他父亲杜月笙那样为国人所熟知。杜维善1933年12月16日生于上海,系杜月笙最小的儿子。1951年杜月笙逝世后,杜维善的母亲姚玉兰带着儿女及杜月笙的灵柩坐船到台湾。他在台湾完成了中等教育后,又赴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留学的第三年,杜维善开始勤工俭学,到银矿当矿工,钻过矿井,画过图纸。毕业后回到台湾,做起了石油公司的地质师。后来又到香港经商。 杜维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古钱币收藏和研究,方向是半两和五铢钱。他一开始就表现出收藏家的痴迷,曾经为了收藏半两钱而将自己价值30万元的房产抵押出去,被人笑称“神经病”,仅战国时期“半两”钱就达2万多枚。1980年代起,他将收藏的目标转向西域古代钱币,经过20多年的辛苦收集与研究,西域钱币在他的藏品库中已经形成一大体系。文博专家汪庆正评价说:“他是一位有魄力、有眼光、勇于索求、精于鉴别的钱币收藏家。对萨珊王朝金银币收藏之宏富、品种之齐全、研究之精到,已凌驾于全世界同类私人藏家之上,为世界私人收藏之首位。” 国际钱币拍卖会拍品目录,是他收藏西域钱币的向导,看到有萨珊王朝古币参拍,就乘飞机到拍卖现场参拍,购得这枚古币。有时候,为了得到一枚珍罕钱币,他也会使用软磨硬缠的方法。比如那枚成吉思汗金币,该钱币外圈的铭文清晰记录了“金币于六一八年制于伽兹那”,中间写了“汗中之汗、最伟大、最公正、成吉思汗”,这种钱币存世只有数十枚,十分罕见。它原来的主人是一位知名的古币研究员和收藏家,因为格外珍贵,一直舍不得卖。住在加拿大的杜维善长期纠缠这位美国藏家,有时候一个礼拜给他打几次电话,经过整整三年的努力,金币的主人最终同意转让,杜维善当天就坐飞机去取了回来。 杜维善研究西域钱币最独特的方法是“以钱证史”,即从古钱币上跟踪历史、考证历史。他觉得,如果不是通过对出土古钱币的研究,学者根本无法证明某些王朝存在过。收藏西域钱币之初,他先从收集历史资料开始,花了几年时间对丝路诸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才着手收集那一时期的古钱币,收藏以波斯萨珊王朝为主,兼有与之有关的其他古国钱币。他从一枚伊尔汗国的钱币上,看到了这枚钱币政治上的特色。这枚钱币,是1827年阿鲁浑汗因为要联合拜占庭王朝攻打耶路撒冷和叙利亚,特别在钱背上铸一个十字架并用阿拉伯文铸以天父,天子,圣灵之名,用铸币上的文字讨好基督教国家,这在蒙古四大汗国是绝无仅有的。还有一枚古波斯安息王朝时期木萨女皇钱币,在历史研究上也有重要意义。木萨是罗马皇帝送给安息王佛拉特司四世做妃子的。但木萨却撵走了其他王子,刺死四世,立自己的儿子为国王,佛拉特司五世并与其结婚,成为安息王后。由于佛拉特司五世在位时间仅六年,所以其钱币凸现出的价值也非同寻常。因为有着对丝路古钱币以及丝路历史深入的研究,谈起西域古国王朝的更替,杜维善总是头头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