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书局版无年份银元辅币券研究(下) |
发布日期:13-05-08 09:07:35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王小龙 |
壹角的正面主图是杏坛。《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只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学者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为杏坛题匾。现在的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贰角的正面主图为洙水桥石牌坊。洙水,原为西周鲁国故城的北墙外护城河,后成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当年讲学于洙泗之间,故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洙水桥位于曲阜孔林洙水之上,是通往孔子墓必经之处。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洙水桥在曲阜县北四里孔林前,洙源久堙,嘉靖五年工部侍郎章拯浚修之,其流经孔林西南与沂水合。旧桥逼墓道,嘉靖十二年巡按御史方远宜用孔希暄议,改建南百余步,水势萦抱,视若称胜。”现存的桥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改建的。桥为1孔跨径3.12米,石台石拱桥,长24.2米,桥台高1.5米,拱厚0.5米,桥面全宽5.98米,净宽5.66米。桥南建有石碑坊,上刻“洙水桥”三字,过坊即上此桥。该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洙水桥”三字乃当时的权臣严嵩所书。 贰角伍分的正面主图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至圣林即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相传他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孔林现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至圣林坊位于万古长春坊北,大林门前。它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年间重修。因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故孔林又名至圣林,此坊因此得名。该坊为四柱三间,木质结构,坊中间额楷书“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43年)雕镌的石狮一对。 伍角的正面主图为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一、暗记 所谓暗记,是设计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或者基于防伪的原因,在货币上设计的各种不明显的但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的形式通常有汉字、字母、数字和特殊图案等。过去钱币学者主要研究人民币的暗记,但对于民国时期纸币的暗记鲜有涉足。实际上,近代以来我国的纸币上也多有暗记,特别是面额较小的辅币和解放区发行的各种货币。上述的纸币由于成本或者技术的原因,防伪能力一般较弱,只有借助暗记来提高防伪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暗记作为一种防伪手段,很难为普通百姓所掌握,大多数时候只能为银行工作人员识别,这是它的局限性。 这组辅币券共有暗记十几处,在民国纸币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表2) 表2:中央银行书局版无年份银元辅币券的暗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