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成就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
发布日期:10-04-03 08:47:03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仲平 |
危机当前,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强劲的经济走势,充满机遇的大市场,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邀请四海宾朋,寻求经济全球化时代种种危机与挑战的应对之道,是上海世博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的责任。
在依赖技术进行沟通的网络时代,世界的真诚互动仍然弥足珍贵,人类社会需要平等的沟通、交流,世界期待上海世博会成为文明成果共享的舞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模空前。当东道主中国拿出1亿美元援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展,当非洲国家第一次整齐亮相,当多年徘徊在世博门槛外的国家重新回归世博大家庭,当那些造型独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各参展国国家馆荟萃黄浦江两岸,上海世博会创造了网络时代全球特大型综合博览会的奇迹。
参展方的广泛与多元,预示着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跨地区、跨文化交流的福地。正如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翁史烈院士所言:“一届成功的世界博览会,最大的效应应该是倡导和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主办世博会,东道主中国深刻认识到“集全球智慧”的现实意义。惟有全力促进交流、推动合作,才能坚定信念、凝聚信心。
8年来,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世博会建设中去,以“中国速度、上海精度”,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每一项筹备工作。同时,也以极大的热忱诚邀各国积极参与世博会,为每一个参展国家和地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化解偏执、误解和对立,共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上海世博会这个闪耀全球智慧、聚焦国际视野、启迪人们心灵的梦想家园,人们期待携手并肩,互利共赢。
世博会是一个民族百年难遇的教育机遇。上海世博会以科学和艺术交融的轻松方式,达成国民教育的独特功能。对每一个走进世博会的参观者而言,从这里走出去,对人生,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可能焕然一新。
1893年夏,在芝加哥世博会上,双耳失聪的13岁盲女孩海伦·凯勒的指尖,轻轻掠过一艘船模,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以及许许多多她从未接触过的物品。9年后,她在自传《我的生活》中,记录了那次震撼心灵的经历:“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世博会是一个大课堂,无数人曾经从中重塑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启蒙与反思,对中国人而言,可能是上海世博会更为深远的意义。
世博会教育和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它曾是中国眺望西方的望远镜,中国人从中感受现代文明无坚不摧的力量,目测与世界的遥远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