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藏银币看清朝对西藏的统治 |
发布日期:09-10-20 08:59:34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黄金网 作者: |
帝国的闭关锁国,造成其“商品流通领域”与“世界市场领域”之间的重重阻碍,也是币制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00余年,外币长时间缓慢而全面的渗透, 其危害与流毒十分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两与铜钱之比值愈来愈大,银两价飚升,而制钱价暴跌。“乾隆四十年以前,银通用圆丝银,一两兑钱七百文,数十年无所变更,乾隆四十年,银价少昂,兑至一千三百,后仍有长落。近十年来银价大昂,纹银一两至一千六百,且至二千矣。”(注:李鸿宾等:《会议查禁偷漏鸦片分销各弊章程》《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中华书局1964年版。) 2.银两与洋银兑换时普遍大幅贴水,损失极大。“每洋钱一枚,大概可作漕平纹银七钱三分;当价昂之时,并有作七钱六分以上者。夫以色低平短之洋钱,而其价浮于足纹之上,诚为轻重倒置。……以内地足色纹银,尽变为外洋低色银钱”(注:林则徐:《会奏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折》,《中国历代金融文献选注》,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以西班牙佛头银为例,乾隆年间, 佛头银一圆兑钱七百文,嘉庆二年,涨至一圆兑至一千一百文,道光二十年,再涨至一千四百文。 3.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大商小贩,无不以洋银交易,海口出入向不查禁”(注:邓廷桢:《覆议多省行用洋钱无碍》,《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外夷携带内地,挽回足色纹银,每年难以数计”(注:邓廷桢:《覆议多省行用洋钱无碍》,《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而导致“外洋日见其多,内地日渐其少。且纹银一经出洋,即属走而不返,久之内地纹银缺少”(注:道光:《著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酌定外省行用洋钱章程》,《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 4.金融为一国经济运行的血脉,外币的侵入直接威胁到清帝国的金融体制,引起金融混乱,清政府面对危机,却举措乏术,一味采取查禁的方法,禁止白银出口,结果适得其反,“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贵不资,金银出洋,又恐有干例禁,势不得不携带洋银”(注:道光:《著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酌定外省行用洋钱章程》,《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兼之,不法奸商趁机操纵营利,致使洋银、银两与铜钱之间兑换价起伏不定,弊病百生。 这一切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将明中后期滋生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助长了洋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为其后丧天害理的鸦片倾销埋下了伏笔。 如果把鸦片倾销比作洪水猛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