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藏银币看清朝对西藏的统治 |
发布日期:09-10-20 08:59:34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黄金网 作者: |
月至雍雅山,六战六捷,深入其境七百余里,降服廓尔喀。 英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其在战场上的失败,除了培植分裂势力外,还别有用心地将触角伸向经济领域,利用被其控制的印度、尼泊尔等地的银币大肆向藏区侵扰,以搅乱当地金融秩序,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清朝政府为抵制英、印及尼泊尔银币的流入,稳定经济和金融运行,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并成立宝藏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宝藏局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图一)。“复允西藏开铸银钱,重一钱与五分二种,文曰‘乾隆宝藏’,幕用唐古忒字,边郭识年分”(注:赵尔巽等:《清史稿》食货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乾隆宝藏银币的形制仍为方孔圆廓,但孔已明显缩小。银币正面是汉字,面刻“乾隆宝藏”4字,廓上是“五十八年”4字,共8字。 背面仍为藏文,文意同正面。分大中小三样:大样的重一钱五分、中样的重一钱、小样的重五分,其中以中样的为多。系手工打制,成色很高。由于该币采用藏汉文合璧铸成,象征藏汉一家,藏汉两族人民使用均感方便,故深受欢迎,迅速成为西藏流通最为广泛的货币。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乾隆宝藏银币发行的前一年,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宝藏局曾铸“乾隆通宝薄片银币”,此币因面背均为藏文而无汉字,故未被朝廷允准发行。由此可见,清朝廷对此问题的敏感。 乾隆宝藏银币的铸行是清代西藏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首先它标志着中央政府不仅政治上统治西藏,经济上也控制和主宰着这一地区,西藏不仅在主权上而且在经济金融领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乾隆宝藏银币的币面正反各用藏汉两种文字铸刻,亦有其特殊意义。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早在元代就有汉文和八思巴文(蒙文)合铸钱币,清代亦有汉文和满文合铸币。多民族文字合铸钱币,是中国钱币的特色,同时,也体现汉、满、藏各民族间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另外,乾隆宝藏银币的铸行稳定了西藏的经济秩序,加强了藏区和内地经贸之间的往来,抵制了境外货币的冲击。 乾隆宝藏银币是我国境内最早流通的本国正式银币,其后嘉庆宝藏银币(图二)、道光宝藏银币(图三)、咸丰宝藏银币和同治宝藏银币均袭例颁行,前后流通一百多年,为有清一代西藏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客观地说,西藏已先于全国其它地区进入“铜为银所代替”(马克思语)的银本位时期,从这种意义上讲,西藏亦可说是大清帝国推行银币的“试验田”。 二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大清帝国由盛而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