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藏银币看清朝对西藏的统治 |
发布日期:09-10-20 08:59:34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黄金网 作者: |
藏宝藏”,下缘铸藏文记值,分别是“库平二钱”,及“库平一钱”,两种面值。背面中心位置颇具匠心地铸上了龙的图案。当时,这种龙图币已经在全国诸省通行,西藏龙图币的铸行,再一次表明了西藏与其它省份一样,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大清帝国的组成部份,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宗主权的有力实物佐证。 宝藏银币自乾隆至于宣统,历朝皇帝均有铸行。其间,清王朝在以英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列强环伺之下,从繁荣兴旺的“康乾盛世”跌落到领土分割、主权破坏的半殖民地地位,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但是,令国人聊以欣慰的是,西藏的宗主权自始至终牢牢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而未曾丧失。 三 内地朝廷恩准的官铸银币,其年代远在西藏之后。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立造币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铸造,十六年投入市场流通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才是内地正式通行的第一种银币。其时,距乾隆宝藏已近一百年。 而这一百年,世界乃至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明末清初的中外贸易中,中国较长时期处于贸易顺差的有利地位。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有很大的抗拒力。英国能够在中国销售的只有毛织品、金属以及从印度转贩的棉花,而中国的产品茶叶、生丝、土布却在欧洲市场上有较大销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从欧洲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为银190万两, 而从中国输往欧洲的商品总值达364万两,出超173万两。直到19世纪初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时止,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有利的顺差。“自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在这将近三百年的中西交往中最显著的事实是:西方人希求东方的货物,而又提供不出多少商品来交换”(注: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1页,转引自载逸:《简明清史》第二册第50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这一现象,对于以贸易立国的英国等西方列强来说,岂会善罢干休。英人孟翁氏有句名言:“增加国富的手段在乎对外贸易;我们于对外贸易中,必须严守一原则:即,每年卖给外人的货物,就价值言,必须大过我们所消受于外人的货物。”(注:转引自周谷城:《中国通史》下册第34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苦苦求索的英国人终于发现了两宗足以致大清于死地的经济利器,一为鸦片,另一种即是银元。 清代的白银流通,仍然处于称量货币的阶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沿袭元、明以来50两重的船形元宝。然而,称量货币的特性注定了其使用时的诸般弊病:1、标准不一。 据郑光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