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海南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 |
发布日期:13-10-22 08:55:46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王小龙 |
摘 要:通过研究民国时期海南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可以管窥民国时期海南的金融状况。一方面,在国民革命时期,海南的一些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为筹集革命经费、发展经济、保护商民财产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时期和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时期,海南的一些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又成为他们谋取私利、剥削人民的工具。 关键词:民国时期;海南;银行;纸币 一、前言 辛亥革命以后,腐朽的清王朝迅速瓦解。1911年11月,广东兵不血刃而独立,[[1]]署理琼崖道范云梯亦随大势宣布独立,[[2]]标志着海南岛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民国建元以来,各派势力在海南先后设立了各种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究其原因,有的是为了推动革命,保障民生;而更多的是为了抢夺资源,剥削百姓。从1914年1950年的36年间,海南境内先后有十多个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有的存在时间很长,有的则转瞬即逝,其发行的纸币也五花八门,纷繁复杂。通过研究民国时期海南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可以管窥民国时期海南的金融状况。 根据近现代史学界的一般划分方式,笔者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部分,并依次叙述各个时期海南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 二、北洋政府时期 民国以前,海南流通的纸币主要是广东官银钱局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行的“光绪元宝”银元票(见图1),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三种。这种“银元票”首次发行于1904年,由我国印制,但防伪能力极差,市面造假猖獗。于是广东官银钱局第二年决定收回旧票,委托日本印刷局印制新票发行。民国建立后,临时政府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作为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先是将原大清银行发行的印有李鸿章头像的“大清银行兑换券”(面额壹圆、伍圆、拾圆)加盖修改为“中国银行兑换券”继续流通使用,旋即发行加盖地名的印有黄帝头像的新“中国银行兑换券”(也称“大洋券”),在地名所示地区流通使用。[[3]]1913年,广东省政府筹设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决定以“大洋特别券”伍圆券收回原广东官银钱局发行的银元票。[[4]] 1914年11月13日,近代海南第一家银行——中国银行琼州分号在海口得胜沙路挂牌成立。它是上海中国银行在海南的分支机构,业务上由中国银行广州分行领导,首任主任为黄献。琼州分号成立后,开始发行在海南境内流通的货币——印有“琼”字地名的“大洋特别券”“大洋券”和“毫洋券”,其中的“大洋特别券”按45.5:100收兑海南岛内的原广东官银钱局“银元票”。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共拨付40万元“大洋券”在海南流通,在市场的实际流通额约为六七万元。[[5]]但是,受南北分裂、广西独立等影响,“大洋券”经常发生挤兑,终于贬值,在1917年被陆续收回。除了本土的“大洋券”外,通过与大陆的经济往来,海南也流通加盖“广东”地名“大洋券”(见图2),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三种。1918年11月,琼州分号因政局混乱被迫关闭,次年重新开业,但更名为琼州支行。1920年邓本殷割据海南,该行恐生意外,于是将发行的纸币全数收兑后停业。1921年,琼州支行改由香港中国银行管辖,次年支行改为办事处。[[6]]中国银行在海南的分支机构主要业务是发行钞票和经理国库,经办琼州海峡关税款项的收存和汇解事宜,每年代收关税约50万元,除坐支海关经费外,其余全数汇予上海汇丰银行,作为政府借贷外债的清偿保证金。[[7]] 在北洋政府时期,广东是革命的大本营,在本省发行自己的货币而抵制北洋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发行的货币,其辖下的海南同样如此。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领导的广东军政府成立中央银行,委任宋子文为行长,开始在其控制区域内发行印有孙中山头像的“通用货币”券,面额主要有壹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佰圆五种。[[8]]邓本殷盘踞琼州后,于1925年设立粤南实业银行,在控制区域发行“毫洋”(见图3)“大洋”(见图4)券,现仅见壹圆面额。[[9]]1926年,广东军政府更名为国民政府。1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占领海口市,将邓氏被驱逐出岛,其发行的货币也被广东国民政府按五折收回,兑之以加盖“海口”地名的“通用货币”券(见图5、图6),面额也有壹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佰圆五种,但实际投入市场流通的可能只有前三种。[[10]]这种由中央银行发行的“通用货币”券(俗称“通用大洋券”)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被群众称为“革命纸”,直到1928年才陆续被收回。[[11]] 民国建立到革命军北伐期间,在海南的3个主要银行发行了6种纸币,其具体情况如下: 表1北洋政府时期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 北伐战争胜利后,东北张学良改易旗帜,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了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即筹建新的中央银行,设筹备处于上海。次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央银行条例》,并于11月1日成立中央银行,[[12]]委任宋子文为中央银行总裁。中央银行成立后,开始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立或恢复其分支机构。因中央银行在广东早已存在,故继续营业。1928年6月,中央银行海口分行在旧中山路8号(今新华书店门市部)挂牌成立,先后由赵观白、吴鹤寿、陈德新担任经理。当年10月,中央银行公布发行新版纸币,“以是币行用,历时既久,纸质颜色间有损污,遂通告发行新币,收回旧币”。新币与旧币略同,只在券面“中央银行”四字侧加盖“广东”2字,面额包括壹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和壹佰圆五种。中央银行海口分行向广东总行领取纸币后,加盖“琼”字在岛内发行。[[13]]同时,中国银行也在海南发行由上海总行印刷的“国币”(又称“申钞”)。[[14]] 国民党统治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割据。北伐胜利后不久,广东局面混乱,乃至货币贬值,发生挤兑风潮。1928年,李济深掌握广东政权。3月1日,将中央银行在广东的机构改组为广东中央银行。广东中央银行除继承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外,还于7月10日将存库未发的壹圆、伍圆、拾圆券提出,改签行长、副行长中文签名并加盖“广中总行”4字后发行(见图7)。由于蒋介石与粤系军阀矛盾不断激化,1930年驻粤将领陈济棠通电反蒋。1931年,汪精卫等于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济棠任第一集团军司令。“九一八”事变后,广州国民政府解散,陈济棠逐渐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主政广东。陈济棠治粤期间,颇有建树。在财政经济方面,他“缩减军政各费、减少支付、巩固省银行基金、整理货币、改良币制”。[[15]]1932年1月1日,广东省银行正式成立,委任沈载和为行长。广东省银行继承广东中央银行一切资产负债,承兑中央银行,广东中央银行纸币。为了抵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陈济棠将广东省银行发行的“大洋券”“银毫券”和广州市立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广东的“法币”,不准行使银元、银毫和私藏白银。在海南,广东省银行收兑商民银元416400元,银毫6225元,发行加盖“海口”的广东省银行“大洋券”(见图8)、“银毫券”,面额主要有壹圆、伍圆、拾圆等。[[16]] 1936年,陈济棠联合桂系发动反蒋抗日的“六一事变”,但却惨遭失败。陈济棠宣布下野后黯然离穗,广东复还政中央。此前的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已宣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海南随广东再次归政于南京国民政府后,法币开始在岛内流通。对于岛内仍然流通的“大洋券”和“银毫券”,广东省银行分别以1.2元和1.44元合“法币”1元的比率陆续收回销毁。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发行的关金券也在海南流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全面抗战。抗战时期,中、中、交、农四行发行的“法币”在海南流通。为了防止敌伪利用法币转套外汇,国民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各省省银行及地方银行发行壹圆券及其他辅币券,代替一部分法币在战区使用。[[17]]1938年,由于市场交易缺乏辅币,海口市、文昌县等商会发行了面额壹角、贰角等面额的地方“辅币代用券”(见图9),但很快就因海南沦陷而被迫停止使用。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侵琼。日本陆军台湾混成旅团和海军第五舰队从长流天尾港登陆,国民党守军抵抗失败,海口沦陷。同年5月,日军在海口成立伪琼崖临时政务委员会(1943年改为琼崖临时政府),在海南进行殖民统治。日伪政权先后在海口设立了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海口支店和琼崖银行,发行大量“日本军用手票”、“日本银行券”、“台湾银行券”和“南方开发券”。日本殖民者强迫商民使用这种印有汉字的伪币,[[18]]并限令百姓以白银兑付。[[19]]这些纸币的发行数额将近达到2亿元,后来全部变为废纸,给海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1940年6月,广东省银行琼崖办事处为了解决海南抗日战争的军政经费,防止日伪以法币套换外汇,经国民政府财政部批准,发行了由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吴道南(后为丘岳宋,二人均为海南籍将领)签发的广东省银行“琼崖区流通券”(见图10),面额包括贰角、壹圆、伍圆三种。[[21]]因券面签名“王毅”二字较大,容易识别,商民又将这种纸币称为“王毅纸”。194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实施《统一发行办法》,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过去在海南发行的各种纸币名义上都要停止流通,但实际上在市面仍然收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严重贬值,不得不通过发行大面额的“关金券”来应对,但币制已坏,无力回天。 从北伐战争胜利到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的中央银行、各国家银行和广东省银行均在海南发行纸币。日本侵略海南后,也发行了多种伪纸币。这一时期在海南流通的纸币超过10种。具体情况如下: 表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蒋介石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首先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这标志着中国内战的全面爆发。为了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民党反动派滥发纸币,从人民那里盘剥战争经费,导致国统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法币俨然已成废纸。鉴于法币的信用完全丧失,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和《发行金圆券办法》,由中央银行发行“金圆券”,按壹圆折合法币三百万圆收兑法币。海口中央银行规定在8月23日到11月10日期间收回所有法币,并强制收兑商民手中的金、银、银元和外币。但金圆券发行不到3个月再度贬值,海口中央银行不得不发行拾万、伍拾万的大钞来应对。对于金圆券,海南商民大多抵制。1949年5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垮台后迁往广州,海南境内商民“均以银元、铜元及外币支付,对于金圆券不论大小一律拒绝使用”[[22]]。同年7月,代总统李宗仁签发《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海口中央银行以“银元券”壹圆兑付“金圆券”伍亿圆,收回销毁2442.6亿圆“金圆券”。这场“金圆券闹剧”才算落幕,但它给海南人民带来的损失却是无法估量的。李宗仁政府发行的银元券在海南的流通额约为8万元左右,[[23]]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三种,券面有“广州”二字。国民党败象已定,“银元券”也难以流通,海南解放后成为废纸。 1949年,眼看李宗仁政府及其“银元券”难以为继,国民党逊政府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长官陈济棠提出所谓“经济新生”的口号,以“银元百余万元之敌伪产业”作基金,组建海南银行。[[24]]海南银行计划发行“银圆兑现券”(见图11)520万元,[[25]]面额包括贰分、伍分、贰角、伍角、壹圆、伍圆、拾圆七种,但后两种未及发行海南既获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苟延残喘,其中央银行在海南发行了2种纸币,而海南地方银行也发行了1种纸币。具体情况如下: 表3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
五、结语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海南岛分行成立,人民币开始在海南流通,结束了海南金融混乱的局面,为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民国时期海南的主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我们看到:一方面,在国民革命时期,海南的一些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为筹集革命经费、发展经济、保护商民财产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时期和日本侵略者殖民时期,海南的一些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又成为他们谋取私利、剥削人民的工具。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海南的金融混乱,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统一的银行、统一的货币、稳定的币值、规范的币制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海南解放以后,政治和经济之所以能比较迅速地稳定和发展起来,新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和人民币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 邓警亚:《辛亥革命广东独立传信录》,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二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第334页。 [[2]] 梁秉枢:《辛亥革命前后琼崖革命党人的活动》,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二集,第405页。 [[3]] Neil Shafer,George S.Cuhaj.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Paper Money1368-1960. 2003.(尼尔·谢弗、乔治·S·古哈:《世界纸币标准目录(1368—1960)》(第二卷),克劳斯出版公司2003 年版,第214页)。 [[4]]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金融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5]] 海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南省志·金融志》,南海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54页。 [[6]] 海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口市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7]] 《海南省志·金融志》,第54页。 [[8]] 《世界纸币标准目录(1368—1960)》(第二卷),第221页。 [[9]] 徐枫、赵隆业编著:《中国商业纸币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0]] 《海口市志》,第69页。 [[11]] 《海南省志·金融志》,第19页。 [[12]] 南京金融志编撰委员会编:《民国时期南京官办银行——南京金融志资料专辑(一)》,1994年,第1页。 [[13]] 《广东省志·金融志》,第69页。 [[14]] 《海南省志·金融志》,第19页。 [[15]] 陈济棠:《陈济棠自传稿》,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42页。 [[16]] 《海南省志·金融志》,第19页。 [[17]] 《民国时期南京官办银行——南京金融志资料专辑(一)》,第7~8页。 [[18]] 王小龙:《略论近代以来印有汉字的外国纸币》,载《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11年第3、4期合刊,第84页。 [[19]] 张新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及其在中国发行的纸币》,载《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11年第3、4期合刊,第54页。 [[20]] 《海口市志》,第68页。 [[21]] 《海南省志·金融志》,第20页。 [[22]] 《海南银行卷宗》,第99号,海南档案馆藏。 [[23]] 《海南省志·金融志》,第20页。 [[24]] 《陈济棠自传稿》,第80页。 [[25]] 《海南省志·金融志》,第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