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游园惊梦方寸间 |
发布日期:13-10-21 08:26:27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张娟娟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数百年来一直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保留剧目流传广泛,影响巨大,其中动人的情节、经典的唱词、醉人的曲调和精致的服饰使其常常成为众多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沈阳造币厂常欢创作的“昆曲”大铜章,正是从《牡丹亭》中汲取灵感,呈现出一幅如真似幻的“游园惊梦”场景。 “昆曲”大铜章有别于传统大铜章的开放式构图,而是采用了镜框式构图,将苏州园林实景的舞台和昆曲传统的舞台叠合在一起,给了我们全然不同的视觉体验。 铜章选择的场景来自于《牡丹亭》中的“惊梦”,花神隐去,一袭白衣的柳梦梅如玉树临风,出现在杜丽娘身边,给浪漫的爱梦增添了清隽的诗意——亭台水榭的苏州园林,暮色四合,身着华服的柳梦梅轻扶杜丽娘,佳人含羞顾盼,看似随意把玩却摇曳生姿的小折扇上还画着一枝寒梅,只见那杜丽娘含羞脉脉的遮袖,柔美地翘起的兰花指,颦眉,顾盼生辉的眼神,若有若无地看向身侧的翩翩佳公子,柳梦梅端的是长衫飘逸的儒雅俊俏小生,演员身段柔软,身姿轻盈,精妙地演绎了昆曲这种古老戏曲的极致婉约之美。他们的身旁,美艳华贵的牡丹摇曳盛放,亭台斑驳,园林清雅,还有云雾蒸腾缭绕于其中,隐隐中,“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要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哪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非问天。”幽婉慢慢的昆曲唱腔仿佛在耳边隐约响起,箫声暗中吹起,如泣如诉,古琴随后应和,此起彼伏;大铜章的背面图案就像戴望舒笔下的江南雨巷,悠长,悠长,寂寥,层叠,渐深的雨巷,和云雾、竹林,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牡丹亭》香艳梦幻却又感怀忧伤的意境,将这出经典的传世昆曲朦胧而幽深的美感衬托地更加深邃。 虽然常欢本人是一位爽朗畅快的北方女性,但她所设计的“昆曲”大铜章沿袭了她的戏曲系列大铜章的鲜明风格,将所要表现的戏曲艺术还原到它所生长茁壮的地域土壤里去,让它在那块土壤里自然地生长起来,表现出来。就像这枚“昆曲”大铜章,它仿佛天生浸润在江南水文化的滋养中,将江南文化清柔雅致、灵动细腻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个软水温土,风物清嘉,人文灵慧的苏州城仿佛就俏生生地“活”在了大铜章之上。 个人认为,“昆曲”大铜章最别致,或说最精彩的地方,不仅在于它对《牡丹亭》艺术意境、演员身段、表演细节的精彩表现,更在于它将昆曲与它的生长土壤——苏州园林、江南小巷放在了一起,就像青春版《牡丹亭》的出品人白先勇先生所说的那样,“没有别的空间,比园林更能够承载昆曲之美了。离开了惯常的镜框式舞台,置身于杜丽娘、柳梦梅共同呼吸的气场,才能体验一步一景、一颦一笑、梦境与现实的咫尺瞬间。”“昆曲”大铜章讲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将现实的苏州园林,与曼妙的戏曲舞台叠合在一起,将杜丽娘的一枕春梦与幽深渐远的江南小巷相合呼应,如真似幻,似幻又真,现实与梦幻,传统戏曲与地域文化,艺术场景与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在一起,互相凸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