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以“大”示强而嗜铸大钱的癖习 |
发布日期:13-10-21 08:23:49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杜天麟 |
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在国势危殆,政权欲坠、经济凋敝之时,总是爱以夸“大”逞强为荣来显示其皇权的神秘和威严,以掩盖因国运衰败而财力的衰竭。特别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抑制通货膨胀,往往都会采取以增大币值,或用次金属铸币等手段来加强对百姓的盘剥。这是一种祸国殃民的横征暴敛,无异于饮鸩止渴,往往发生在边地反叛而社会政局动荡,朝廷为讨伐争战或镇压农民起义之时,因统治区缩小,军费开支迅猛,赋税收入减少,致使物价上涨而货币贬值的集中表现,且在货币发行流程中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
唐代中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了民不聊生而经济下滑。唐肃宗始发了最早的“重宝”虚值大钱,即:“乾元重宝”而以一当十。这无疑是对社会财富的另一种公开掠夺,并导致了经济陷入更加混乱的格局。尔后的唐代宗为解决“钱荒”,又增炉开铸了新钱——“大历元宝”。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因吴国皇帝在让位给他之前,已封他为齐王,所以,他登基后便仿铸了唐末黄巢起义时所铸之“大齐通宝”,以示不忘其原有的封号。 以“大唐通宝”为例,并非是显赫一时的大唐帝国货币,乃是偏安一隅的南唐铸钱。李昪之子嗣主李璟继位后,因奢侈无度而纸醉金迷,导致了政治上的腐败。后周世宗柴荣早已虎视耽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派兵入侵,占领了淮南大片土地。在诗词书法上颇有造诣的李璟,面临强兵压境,却毫无御敌之勇,更缺财政面对巨大的军费开支,为鼓舞士气,掩饰其危亡之况,特铸行了“大唐通宝”。然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终归在“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的哀叹中,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好派人向柴荣称臣并去帝号,自称唐国主。 与之稍后在北方崛起的金海陵王完颜亮为显示其皇权永固,曾踌躇满志地题诗云:“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骄奢淫逸的他在挥师南下入侵中原时,途中因兵变而走上了万复不劫之路。随即,登基不久的金世宗完颜雍便铸行了“大定通宝”,以示天下大定。 无独有偶,北宋徽宗赵佶的“大观通宝”,则是在昌文偃武后,因党祸之端而“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时,正值金兵磨刀霍霍欲攻占中原,举兵南下,亡国之恨已为时不远而所铸之钱;至于貌似强大的“大宋通宝”,则更是在蒙古大军的铁骑已占领中原大部分江山,南宋面临破碎而行将亡国之时所铸的货币。这与忠臣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末代小皇帝赵昺,在南海涯山跳海自尽,也仅仅只相距不到50年。 灭亡南宋后的元朝,在铁马金戈,纵横沙场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鼎盛时期,并未铸行“大元通宝”,而恰恰是在其面临币制崩溃,民间拒用纸币元钞,不得不以铜币代钞时,由元武宗发行的。乃至,后来的“大德通宝” 、“大朝通宝”,均免不了遭遇到同样的结局。 万里长城拱卫下的明王朝,于崇祯十七年被清军覆灭后,朱家的王子王孙们纷逃南方各地,在旧臣遗老的扶持下,各自建立了风雨飘渺中朝不保夕的的地方政权,史称为“南明”。其中: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称帝,改元为弘光,铸有“弘光通宝”;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建年号为隆武,并铸“隆武通宝”;桂王朱由榔在肇庆,改年号为永历,铸行了“永历通宝”;鲁王朱以海在偏安浙江的台州,被奉为监国后,为招揽民心,企盼在“大明”旗帜的昭示下凝聚民众,特铸行了“大明通宝”。不过,最终都未能逃脱被彻底追剿的命运。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咸丰朝的财政十分困难。四川学政何绍基奏请朝廷“铸用大钱”,他认为“今必欲得一物以易银,有其用而无弊,惟有大钱而已矣”。御史蔡绍络、刑部尚书周祖培等也纷纷上折支持。为解决内忧外患的燃眉之急,咸丰皇帝孤注一掷,特准奏铸行了“当十”和“当五十”的大钱。 对此,当时的户部右侍郎兼钱法堂事务的王茂荫独持异议,他指出:“国家定制,当百则百;当千则千,谁敢有违,是诚然矣。官能定钱直,而不能定物直,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直百,民不敢以为千。”然而,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命令户部继续发行,同时,又另行加铸了“当百”、“当五百”,乃至以一“当千”的大钱。 王茂荫甘冒风险并再次上书,尖锐地指出了鼓铸大钱势必会造成市场“物价腾踊,商民恐慌,群疑朝廷为不可信”的忠告与警言。然而,他却反遭到了“严行申饬”而被调离户部的惩处,但是,铸大钱的恶果却被其不幸言中。因为,这种铸大钱的政策,只行于京师,且仅限城内,一出京城即不可用。加之民间盛传“此项大钱日久必停”,严重地妨碍了京城与外界的贸易,造成了城内粮食匮乏、物价昂贵而民不聊生。但,由于私铸有利可图,即或是铸“当十”的大钱,也有五至十倍之利,故,许多人甘愿为之而冒死。还不到半年,这种虚值钱就被彻底废弃,再也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了。 晚清著名的“洋务运动”,在引进机器制币后,也曾铸行过类似“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当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首义中打响,率先由十八个省宣告自治独立,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清王朝便寿终正寝了。 综观中国货币发行的历史,但凡鼓铸貌似强盛的大钱,并试图使之来摆脱财政危机,殊不知,却反到加重了货币的贬值而自食其果。泱泱乎?大欤哉!自诩为大,实则国力弱而内心小矣。他们无一不是出自于同一心理,而以“大”示强,且以之为荣,其结果都慨莫能外地归于失败而殊途同归。 以致,在不同历史时期爆发的农民起义军也未能因此而脱俗,如:唐末黄巢起义时铸行的“大齐通宝”;元未朱元璋的“大中通宝”和陈友谅的“大义通宝”;以及明末李自成部将张献忠铸造的“大顺通宝”等。 这些意欲寄托其强国万载愿望的钱币,也只能无奈地印证了该王朝的灭亡,并在中国钱币史上写下了凄凉哀绝的一笔,任随后人恣意评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