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更多……”。
2、广东省宝广局造“光绪通宝”七分制钱(图2)。“光绪通宝”制钱外圆内方,成色为铜六铅四,每枚面额为七分,直径24.1毫米,厚1.3毫米,重4.4克,正面图案为“光绪通宝”对读,中央为方孔,背面图案为满文“宝广”字对读。
广东省“光绪通宝”七分制钱较多,为常见制钱。


3、广东省宝广局造三分二厘“光绪通宝”圆孔小钱(图3)。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喧因停铸制钱,市场流通找零用钱不足,又改铸每文重三分二厘“光绪通宝”圆孔小钱。

“光绪通宝”圆孔小钱成色为铜六铅四,每枚面额为三分二厘,直径1.1毫米,厚0.1毫米,重1克,正面图案为“光绪通宝”对读,中央为方孔圆洞,背面图案为满文“宝广”字对读。
“光绪通宝” 圆孔小钱较多,为常见制钱。
4、广东省宝广局造“宣统通宝”圆孔小钱(图4)。1909年,清德宗载恬逝世,爱新觉罗.溥仪登基,改年号为“宣统”。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省宝广局造“宣统通宝”圆孔小钱,成色为铜六铅四,每枚面额为三分二厘,直径1.1毫米,厚0.1毫米,重量1克,正面图案为“宣统通宝”对读,中央为方孔圆洞,背面为满文“宝广”字对读。


“宣统通宝”圆孔小钱较多,为常见制钱。
广东省造“光绪通宝”制钱是广东地区率先学习西方、引进机器造币的新尝试,使人们对钱币的习惯性认知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标志着旧中国封建货币制度的破产,宣告机器生产战胜手工生产,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时代的来临,有社会进步性的一面,也是我国币制接近世界近代币制的新开端。机制制钱以其新颖而端庄、精美划一的强大魅力,代替了沿袭两千多年手工翻砂工艺的传统铸钱方式,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福建省宝福局造“光绪通宝”机制制钱。
据《机制钱掌故》录:大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杨昌濬上奏朝廷,申请采用现代机械制造制钱,且令宝福用机器制造了“光绪通宝”小样铜钱呈送户部。“光绪通宝”小样制钱曾在1937年黄鹏霄著《故宫清钱谱》有图录,圆孔小钱内廓有方框,方框中为圆孔。笔者长期收藏中国机制制钱,通过对实物观察分析,认为福建省宝福局造“光绪通宝”机制圆孔小制钱与广东省宝广局造“光绪通宝”机制制钱同为光绪三十二年间(1905年间)的产物。理由有二:一是福建省造“光绪通宝”小制钱的形制、成色、重量等诸多方面与广东省宝广局造“光绪通宝”机制制钱相吻合。早期“光绪通宝”机制制钱为方孔,因冲錾方孔较难,而冲錾圆孔则容易多了;二是《清史稿.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