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钱币 |
发布日期:13-03-02 08:18:43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叶真铭 |
收藏元代钱币,经常会碰到难以释读的古文字,这就是元代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这种早已废弃的民族古文字,在元代却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官方文字。了解一些八思巴文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收藏研究元代钱币。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最早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一带。蒙古族早先没有文字,仅以刻木记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曾使用畏兀式文字书写蒙语。到十三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任大汗的时候,就创制了新的蒙古文字——八思巴字。八思巴字是近人的称呼,当时,这种文字称为“蒙古新字”,所谓新,是相对畏兀式蒙古字而言。不久称“蒙古字”或“蒙古国书”。称它为八思巴字,是因为它的创制者是八思巴。 八思巴即藏语“圣者”的音译,吐蕃(今西藏)人,生于1235年,本名罗追坚赞,生性聪明,据说七岁就能诵经数十万言,并且能约通经文大义,人称“圣童”。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留,很受器重。1260年忽必烈在上都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忽必烈即位后,决定创造蒙古族自己的文字,以便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1265年,忽必烈派八思巴返回西藏,整顿西藏地方事务,同时创制新文字。至元六年(1269年)蒙古文字创制成功,八思巴亲自携带新文字到大都觐见忽必烈,忽必烈下诏颁行天下:“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成为元代的法定文字。 八思巴文是由古藏文增损变形而成的。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具有四十一个基本字母,又吸收了汉字音节文字的特点,拼写时也是一字一音。它不仅用来拼写蒙语,也用来拼写汉语、藏语、梵语、畏兀儿语等各种语言,正如忽必烈的诏书中所说:“译写一切文字”,而用得最多的还是拼写蒙语和汉语。 元代以行钞为主,铸造铜钱不多。元代钱币大部分使用汉字,但有些也使用八思巴文。如元钞面值两旁各有一竖形长方框,框中有的写有汉字,有的写有八思巴字,有的则是汉字、八思巴字的对照。元代政府铸行的八思巴文铜钱有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通宝”、元成宗的“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元武宗的“大元通宝”当十大钱、元英宗的“至治通宝”、元顺帝的“至正通宝”等。它们的释读与一般古钱读法不同,顺序为上、下、左、右,因为八思巴文是从左到右直行书写,与汉文书写顺序正好相反。元武宗至大年间在山东、河东、辽阳等地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大钱传世较多。元顺帝至正十年铸行“至正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当十共五种,面文皆为汉字楷书,背面有八思巴文字,种类较多,有的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文字,如“寅”、“卯”、“辰”、“巳”、“午”等,用以纪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数字,用以记值。以上元代铸行的八思巴文铜钱,除大元通宝当十大钱和“至正通宝”部分铜钱较多外,甚余皆罕见。 八思巴字创制之初,忽必烈是希望它成为加强统治的工具,但它本身存在先天的缺陷。对汉语,它只能拼写读音,汉语有固有的文字,早已为汉族和其它民族习用两千多年,而藏、梵、畏兀诸语,由于它们本来就是拼音文字,八思巴字只能将字母一一对应地转写,更是无此必要。遽然推行八思巴字,蒙古统治下的有高度文明的各族人民将一夜全部变成“文盲”。因此,忽必烈在颁布新字诏书中说“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就是说各种文书都用各民族固有文字和八思巴字并行。实际上八思巴字形同虚设。因此,当大元帝国灭亡以后,八思巴字亦被废弃,成为一种“死文字”。就是蒙古族自身,逃回蒙古草原以后,也仅在短暂的北元政权中行使过八思巴字,随着北元的分裂,蒙古生活方式倒退,八思巴字也日渐消失了。今天我们只能在钱币与元代其他历史文物上见到八思巴文字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