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的书法家 |
发布日期:14-01-03 08:56:50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作者:吉林厂平 汪运渠 |
必传!兄不能也。”
吴在外事活动中,亦将大篆用得淋漓尽致。光绪十年(即铸“吉林厂平”这一年),吴赴吉林与俄合勘边界,据理力争,争回被沙俄侵占的珲春黑顶子区,勘界既竣,效法汉代名将马援,在边界长岭子立铜柱,高一丈二尺,手书大篆勒铭其上,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时,将“可立不可移”的铜柱碎为两段,运至伯力博物院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任首席代表与沙俄勘界,争得了中国在图门江的航行权,手书大篆 “龙虎”二字,意为“龙蟠虎踞”、“龙骧虎视”,镌刻在凉水图门江边的花岗岩上,雄浑大气,力透顽石。1941年,负责修筑铁路的日本人宫本芳男,领民工用吊车将其向北移至300米的山坡上。1982年,我国拨专款就地修建了一座具有清代特点的木石结构六角形保护亭。1986年,由于修筑图珲公路和铁路,又将龙虎石刻移入珲春市内。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吴大澂请缨携汉“度辽将军”印率领湘军奔赴前线,沿途还带着刻工,手摹夏商彝卣文字让刻工们铭刻在枪杆上,所携枪枝,斑驳几遍。此时湘军内腐,吴大澂却颇为自负,放言:“本帅具七擒七纵之能,倭酋有三战三北之兆。”并悬挂免死牌,日军官兵火冒三丈,非杀吴不可。惟岸田吟香奏请日本当局:“吴某徒为大言,政事兵略均非其所长,惟小学、篆法为绝学。请饬万一擒获,勿伤其躯命,俾至吾国传清国绝学”。一仗下来,清兵溃不成军,吴欲举剑自裁,为部下所阻,乃浩叹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 吴大澂颇不为清议所容,京下谚云“吴清卿一味吹牛”,遂被革职。黄遵宪曾作《渡辽将军歌》,首数句用调侃的语气提到吴大澂勒铭铜柱的功劳: 将军慷慨来度辽,挥鞭跃马夸人豪。平时搜集得汉印,今作将印悬在腰。将军乡者曾乘传,高下句骊踪迹遍。铜柱铭功白马盟,邻国传闻犹胆颤。 结句极尽挖苦,但也不失客观: 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幕僚步卒皆云散,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藉充岁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燕云北望忧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挲。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 吴大澂被革职三十年后,顾起潜作《吴愙斋先生年谱》,始为辩诬,顾颉刚有评论云:“自甲午一役,谁不以卤莽咎先生者,咎之不已,更诮之曰浮夸。讹言朋兴,前后相继,耳食者遂信为实然。及读此编,乃识先生一生未尝以一己之荣华而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