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的书法家 |
发布日期:14-01-03 08:56:50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作者:吉林厂平 汪运渠 |
![]() 吉林厂平(正) 吉林厂平(背)
![]() 吴大澂《题周人钟拓本》
![]() 吴大澂行书团扇
文 ○ 汪运渠 吉林厂平,是我国最早的一套机制银币,铸于光绪十年(1884年),币文为吴大澂所书。 《吉林通志》载:1884年,吉林省制钱紧缺,商家无现钱使用,致使银价暴涨,百货腾贵。吉林将军希元上奏朝庭,陈述制钱缺乏,市面萧条,拟铸银圆以代替钞票,以资发饷云云。这位将军性子有点急,未等朝廷准奏,即从军饷中提取纹银五千两开铸,结果朝廷回复不准铸行,但已铸了一些,所以流传下来者极少。 “吉林”,在满语中的意思是“船厂”,当地对银的重量单位用“厂平”,所以希元将军铸的这套银币从俗称“吉林厂平”。此币分为六等,分别为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二钱和一钱。正面上方是一圆形“寿”字,双螭环绕,前三种中心方框内币文篆书十二字,后三种十字,分别是“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光绪十年吉林官局监制”。背面中心方框内分别以古隶标明重量,从“厂平一两”到“厂平一钱”。四周方纹环绕,并有满文四字,以示币值。 吴大澂(1835 — 1902年),原名大淳,字清卿,号恒轩,别名愙斋、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擅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湖南、广东巡抚,乃清之封疆大吏。吴大澂少有慨然经世之志,在庭试之前即以才名动京城,自己对拿第一名亦踌躇满志,未料到试前患痢疾数日,答卷时手腕发软,鼎元为洪钧所得。洪钧这人现在人大多不知,但其妻却大名鼎鼎,是名妓赛金花。 吴大澂为政多有建树,但书生意气甚浓,举止于世人目之为“怪”。吴大澂小篆学李斯、李阳冰,到了酷似的程度,用笔中锋,骨力凝重。尔后醉心金文,将大篆融入小篆,结体方正规整,布白巧妙而富于变化,既有二李的圆润,又有金文的凝重,为世人所推崇。吴大澂嗜古如痴,竟到了不分场合的程度,奇闻不断。在湖南判案用大篆,下属如看天书,还得拿回来询问,吴大澂花翎顶戴高坐大堂,手讲指画以告之。平时给人写信也用大篆,其师潘文勤得之最多,不半年成四大册。一日吴见潘,刚落座,潘就说:“老弟以后写信还宜稍从潦草,我将你的信装裱,费用都快付不起了。”这个潘文勤处事亦极其夸张,没过几天又给吴写信: “老弟古大篆,精妙无比。俯首下拜,必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