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好古自困”所想到的…… |
发布日期:13-09-26 09:47:21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杜天麟 |
收藏是一场穿越时空而人与历史的约会。然而,因收藏并研究文物却被其愚弄的人,甚至比研究爱情反被其作弄的人还要多。君不见,时下但凡有电视鉴宝栏目,不少藏家怀揣“珍宝”乘兴而来,但,大多数人却败兴而归?这也有力地佐证了“凡有藏品的地方就有赝品”之说。这可真是“南山有鸟,北山张网”啊!究其缘由,乃是因有的人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只待“思援弓缴而射之”,寄希望能因“捡漏”而一夜暴富之心态使然。 这不禁使笔者油然地联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一则讽刺与幽默:有秦姓士人因好古成癖,即使价格再高也要千方百计地买下来。时人投其所好,钻其空子,致使他吃了不少亏。 一天,有人拿着一块烂席片前来登门造访,说此乃鲁哀公向孔子问政时赐予孔子的座席。秦士心中窃喜,认为这是难得之物,便以诸多良田作价将其买下。 过了些日时,又有人手持一把旧杖找他,巧言令色地糊弄说:“这是以前太王为避夷狄之乱,离开豳地时所持的杖棰,比孔子之坐席还要早几百年哩!如此罕见之物,您该作价几何?”秦士又倾尽家中资财买了下来。 没过多久,又有一人手捧一只破败的漆木碗前来兜售,声称:“您买的席和杖,都算不上珍稀的古董。这只木碗是乃夏桀所造,年代比周朝远古多了。”秦士没想到竟能遇此宝物,遂将正在住着的宅院作价而买下了这只木碗。 三件东西到手后,他却落得田资用尽,衣食无着。然而,好古痴迷之心仍使他欲罢不能且不忍丢弃。于是,他披上“哀公之席”,拄着“太王之杖”,捧着“夏桀之碗”,沿街乞讨。口中还不时地喊道:“衣食父母们啊,您若有太公时的九府钱,就行行好,给我一文吧。” 此虽笑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人却不乏有可鉴之处而发人深思。否极泰来,事分两面。因“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其实,秦士好古而喜收藏并无过错,然而,其几近病态之心因风起于青萍之末,却未能及时止于草莽之间。凡事皆有度,秦士不能把握,此乃其思维定势之悲哀。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不需用装饰,好比一个钟情于丈夫的妻子不需要打扮一样”。对此,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当前的艺术品市场所引发的收藏热曾殷切地告诫:要“面对艺术,背对市场” 而“不为浮云遮望眼”。故,收藏爱好者务必要力戒浮躁,冷静思索,方能在“观千剑而识器”中练就一双辨别真赝的慧眼。因为,历史永远是现实的拐杖,现实才是行走着的双腿。而理想的翅膀只有长在现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一堆凌乱的羽毛! 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藏痴者物必丰。”因情感的渲泄是收藏过程中的酵母,它时而激情迸发,进而引起理性反思,并能将视觉转化为淡淡的书卷气息,转变为一种缣素儒雅的情趣,从中又彰显出了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它才因此流美绚丽而大气飞扬。倘能将“文”与“雅”巧妙地结合,不致因“焚琴煮鹤”,这才体现了藏品的自身价值。诚可谓“有缘遇着,无缘错过”啊!历来,在古玩界就有这么一句行话“价高照远货”。当市场的需求在价值规律的驱动下,高额的价格能有效地刺激藏家出货,这才让人们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好东西。不过,价格虽然上去了,却并非每一个藏家都能承受得了的。 虽说,自古以来杨雄有逐贫之赋,韩愈有送穷之文,其内容都打算誓死与穷困绝交,然而,若非靠智慧与勤劳来致富,这贫岂能轻易而驱,穷又焉能说送就送?况且,就一般藏品而言,入手购进易,出手变现难。倘若能抱定以“平常之心对非常之事”的心态,快乐收藏,理性投资,淡化一味投资生财的理念,把它作为一种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静观万物而进退自如,得失平和淡定,涨跌处之泰然,又岂能因此而好古自困? 大象无形,平淡归真。窃以为:收藏是一种高尚有益的文化活动,收藏者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应通过悉心解读、参悟、品鉴等形式,最终步入研究之路。唯此,才能为传承华夏文明,使艺术品和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真正得以充分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