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是外形与刀相似的古代货币,它是由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变过来的。刀币最初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以后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燕国以流通使用“明刀”为主,因这种刀币面上铸有一个“0D”符号,大多数人将它释读为“明”,故称“明刀”。齐国向以铸造厚大精美的大刀而著称,其上文字有三字、四字、五字和六字不等,还仿造燕明刀式样、铸造了有一个“0D”符号的刀币,称为“齐明刀”。齐明刀的出现,既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两国交往密切的产物,也是两国间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历史的真实见证。
齐、燕两国的恩怨纠葛要从燕王哙让位引发的动乱说起。燕王姬哙,是燕易王之子,公元前321年继位。燕王姬哙在位第三年,即公元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南面而行王事”。这损害了燕太子平的利益,公元前314年太子平和将军市被一起发兵讨伐子之,燕国由此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乱,史称“子之之乱”。子之之乱以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被杀而告终。但内乱持续数月,死者数万,社会动乱,人心慌慌,百姓们离心离德。于是齐国乘机派兵侵略燕国,占领燕都,以及大半燕国疆土。燕王哙死于战乱,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齐国乘人之危的侵略行径,既遭到了燕国人民的奋力抵抗,也遭到了诸侯各国的强烈谴责。后来在各诸侯国的干涉下,齐国被迫退兵,齐、燕两国从此结下世仇。赵武灵王派人护送燕王哙的庶子姬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继承王位,即为燕昭王。燕昭王统治时期,广招天下贤士,改革政治,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力图复兴燕国,洗雪先王险些丧国的耻辱。在郭隗、乐毅、邹衍、剧辛、苏秦等治国贤才的辅佐下,历时28年,燕国逐步强盛起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乐毅率燕军大败齐军于济水西,一举攻入齐国都城临淄,并攻克齐七十余城。当时齐国仅剩莒邑、即墨二城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齐国才免于亡国。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以骑劫代乐毅为将,结果被齐国钻了空子。齐将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于即墨城下,趁势收复所有失地。在燕国伐齐并占领齐地大部分城邑的五年多时间里(前284年——前279年),莒邑、即墨成为孤城。坚守莒邑的齐人为获得与外界通商交流的机会,仿造当时在齐地广泛流通的燕明刀形制,铸造了有“0D”符号的货币——“齐明刀”。1979年在莒邑古城南门西侧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铸钱遗址,陆续出土了不少铸造“齐明刀”的陶质钱范,说明“齐明刀”铸地即在此地。此种货币清代嘉庆年间最早出土发现于山东博山香峪村,故亦称为“博山刀”。
齐明刀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其形制极类燕之圆折明刀,然刀身较燕刀瘦狭,弧背凹刃,刀首呈斜坡状,刀柄有二条纵直纹,柄端呈环形,刀身边廓隆起,中断于柄处,刀身多轻薄,铸造工艺粗糙。但其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据实际测量,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通长14厘米左右)几乎是人手掌的长度,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它的面文铸有“明”字,作直立方折状,此与燕明刀“明”字圆折写法不同;背面大多无文字,少数有一至四字者,如“化”、“司”、“齐化”、“莒冶化”、“莒冶法化”、“莒冶齐化”、“齐化共金”等近10种。齐明刀铸造时间短,铸地只有一处,存世数量远远少于齐国大刀,今均罕见,背面有文字者更少,而且文字越多者越珍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