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启动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销毁”举措,到现在也没有让邮市演绎激情。尤其是作为销毁对象的1992年至2001年的编年票,也仍无上佳表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销毁板块冷酷无情呢?
部分投资者对邮政诚信度怀疑
邮政在决策上出尔反尔,实际运作中又总是“风云变幻”,这样的处事风格使邮市始终处于随风飘摇的状态,投资者的利益当然也就无法得到切实的保证。这就是邮政的诚信危机。一个牧养童叫了三次“狼来了”的游戏,就已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何况如今的集邮者和投资者都听了10多次“狼来了”的叫声,这怎能叫他们相信呢?
销毁缺乏透明度
只知道销毁了面值30亿元的30亿枚库存邮票,这是远远不够的。销毁了哪些品种、每个品种销毁了多少,库存是否还有保留、保留了多少,销毁是否包括集邮总公司的库存,销毁的具体进展如何等等,这些问题人们不得而知。而正因为这种不清不楚的局面,才让部分集邮者和投资者有了太多的疑惑、担心和风险感。
销毁无法改变市场实际流通量
近几年,销毁板块源源不断地从邮政仓库流入邮市,在对市场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使其市场流通量远远超出了正常需求,已经达到完全饱和的状态,这也是销毁板块长期深幅打折的原因之一。所以,销毁库存无法改变市场的流通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市场流通盘的投资价值。
销毁板块短期上升空间接近饱和
近年来,邮政推出的一系列针对销毁板块的“新政”,已经使得该板块在去年有了一次幅度可观的上扬行情,深幅打折的局面有所改观。但由于供过于求,当该板块的阶段性价值已经实现时,就已经将本次销毁利好政策提前消化了,所以其上升空间接近饱和,短时期内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很难再有大的进展。更何况目前的邮市还处在恢复期,远没有到启动大行情的时候。
因此,销毁板块也就很难有大的市场背景支撑。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