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危机,石油、贵金属等大宗商品物价持续上涨等通胀的外部局势,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及途径推动或强化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首先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将通过进口直接传导影响到中国的价格水平。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基础性大宗物资进口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将助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2008年1月至5月我国CPI同比涨幅达8.05%,高出上年同期5.2个百分点,几近十多年单期最大涨幅。同期我国进口铁矿砂均价同比上涨78.8%、原油均价上涨64.1%、成品油均价上涨66.9%、煤炭均价上涨40.4%。同时,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还会加大我国要素价格改革压力,助长国内物价过快上涨趋势。其次,全球粮食供求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将影响到中国粮食价格的稳定。近年来,受石化能源日趋紧缺,生物能源产量扩大、人口增加和灾害性气候影响,国际粮食供求紧张、价格大幅上涨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出现剧烈波动。今年一季度国际小麦、大豆和大米等粮食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20.9%、80.8%和42.8%,我国1月至3月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6.0%、7.2%、9.6%和83.8%。由于我国食品价格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权重达30%以上,粮食价格上涨将直接加剧我国通胀压力。
全球资本流动加剧我国金融市场波动
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的信用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打击,资本损失惨重、金融市场振荡加剧。当前美国次贷危机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带动美国经济步入更为严重的衰退。那么,在全球资本流动加剧的背景下,是否会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风险和金融市场波动?
郭世坤: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今后美国还可能继续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或救助等其他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美国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低利率政策,将可能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加剧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相反,一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趋势长期存在,中国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利差进一步扩大甚至利率倒挂,在中国股市等资产价格经过较大幅度下跌,投资价值不断凸显等状况下,人民币资产和中国股市、房市将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避风港,这些给国外热钱流入中国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毋庸置疑,在利益驱动下,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国际热钱在内的各色国际资本,不会忽视这样一个获利“热土”,而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套利。今年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FDI)进入中国速度明显加快,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274.14亿美元,同比增长61.26%;中国贸易顺差与FDI之和约688亿美元,与新增外汇储备的差额高达851亿美元。表明热钱加速活动。
近两年尽管央行一直积极治理流动性过剩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保持国际收支双顺差,在投资渠道狭窄、银行体系流动性难以转移削弱、活期储蓄存款占比不断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形势下,目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情况仍很显著。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13个百分点,贷款和外商投资也出现较快增长的情况。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流动,不仅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向中国的输入,也将进一步加剧我国业已过剩的流动性风险,为高企的通胀压力“添砖加瓦”。同时这些资本以套利为目的,投资行为短期化、波动性明显,其在各类市场的频繁出入,不仅会助长国内资产的价格泡沫,而且还会成为经济加剧恶化的重要力量。如果境外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和速度的变化也会更大,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资金调节的难度会放大,会加剧我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资产价格泡沫恶化的风险。
国内紧缩的调控政策面临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