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坤指出,当前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仍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但同时必须防止可能出现的经济大幅下滑,通胀转化为滞胀的情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在外需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更具开放性和世界性,又兼有国际依赖性和脆弱性。2008年,世界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世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原油、粮食、矿产资源、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扩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增速继续放缓,不确定风险进一步加剧,发展局势更加复杂。这种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金融市场以及物价水平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增加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压力和风险?以及会否增大我国宏观调控实施的难度?就此类问题记者与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课题组负责人郭世坤进行了对话。
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减缓我国出口增长
记者: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国家外贸调控政策、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长开始放缓。进入2008年,以美国经济下滑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增长减速趋势愈加明朗。在此影响下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内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需求进一步萎缩,这种情况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郭世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已明显冲击到中国经济体。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持续下滑,对外贸易顺差迅猛扩张势头显著收敛,并出现明显下降趋势。1月至5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为780.2亿美元,净减少7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6%,其中出口5450.5亿美元,增长22.9%,增速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进口4670.3亿美元,增长30.4%,增速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减速9.5个百分点。
从今后情况看,如果美国经济进一步走弱,带动外部需求进一步下降,在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出口增长还会持续减速。2007年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这3大贸易伙伴的出口比重约达48%。将3个地区绑定粗算,在2004年至2007年3年间中国出口对这3个主要贸易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弹性系数约为11.5。即3个经济体的综合经济增长率每提高(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增长率将提高(降低)11.5个百分点。从2008年全年情况看,如果3个经济体综合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至1.5%,则我国出口增速约为23.1%至17.3%,分别比2007年下降2.6个至8.7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出口减速将直接降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
全球通胀趋势强化助长国内通胀压力
记者:受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中长期需求持续增加、原材料供给短缺和投资需求旺盛、美元大幅度贬值等因素作用,目前世界通货膨胀趋势进一步深化。国际原油期货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达66.1%,世界原油价格已突破140美元/桶,黄金价格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而其他贵金属、基本金属和农产品等商品价格被带动上涨。造成此次全球通胀的原因是什么?会影响我国经济几何?
郭世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全球经济近年来强劲增长所带来的对消费需求增大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价格的爆发式上涨,市场对美元疲软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的预期,以及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使得投资者对原油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类产品投资需求的提高。后期看,这些影响还会进一步延续,由于美国政府采取持续降低利率、持续美元贬值的宽松货币政策,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还会出现上涨,而由于发达国家的低利率造成从发达国家扩展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剩流动性,会使得资金大量涌入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