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铜钱蕴藏沉重的“状元文化” |
发布日期:08-11-28 08:42:53 作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2060 |
小时候我家的红木柜子抽屉里放着一大堆古钱,爷爷管它叫“花钱”。多年后我在整理杂物时发现,其中有四枚“状元及第”大钱属一个系列,弥足珍贵,黄铜质、直径分别为5.3cm、穿孔0.9cm,文字隽秀,包浆古老,据考为苏炉官版所铸,由此激发了我对中国古钱的收藏兴趣。 “状元及第”花钱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所遗留的产物。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为了扩大统治阶层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明朝“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考中状元者称“状元及第”,由皇帝亲自授牌给予奖励,并封官拜爵,为皇室效劳。我国共出现592位状元,“科举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在历史长河中留有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考试院”,便源于“科举制”,现在高考各省各自命题,分省录取,将考卷上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高分者为“状元”等,均带着科举制的影子,“状元及第”花钱存世稀少,对我们研究古代“状元文化”,及当今高考制度的演变提供了最有效的实物史料。 (张殿) |
上一篇:内蒙古包头市发现清代民间钞版 |
下一篇: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