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村古墓里的商品经济 |
发布日期:12-09-28 13:18:22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杨璐 |
在第一次清理工作结束后,考古工作者将位于西区的117座墓葬的时代定位于春秋晚期至西汉中期。但根据第二次清理工作中出土的大量五铢钱,胡绍锦却对石碑村古墓群的年代做出了不同的判断,“五铢钱铸造于西汉武帝至昭帝,宣帝至平帝两个时期;而且,墓中出土的铜带钓与环首刀同洛阳烧淘汉墓出土的一样。这些情况表明,石碑村墓葬的年代范围不会太宽,不宜‘提得更早一些’,而是应该在西汉中、晚至东汉早期期间。” 他认为,按照恩格斯“氏族制度同货币经济绝对不能相容”,氏族“不知有货币”的论点,当时的石碑村居民,很可能是从内地迁来“从其俗”的汉族移民,或是益州郡辖下的滇族农民,而不是什么“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中的平民阶层”。 同时,在一些妇女墓葬中,随葬有耳坠等装饰品、陶纺轮及铁爪镰等纺织和生产用具,“这证明当时妇女投入生产活动的领域已经扩大,已经不再满足于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更为引人注意的是,石碑村中出土的铜或铁质爪镰,在“滇文化”其他墓地中从未发现(注:后来在来天子庙、上马村古墓葬有零星发现)。“这种收割工具不同于滇池区域早期出现过的鸟头长喙形铜镰,与呈贡尖角地出土的长方形铜背铁刃爪镰也有差异。而是很像辽宁宽甸战国燕墓的半月形双孔铁刀。”在胡绍锦看来,“滇文化”中,收割工具由鸟头长喙形的铜镰变成半月形的铜(铁)爪镰,这起码说明爪镰并非是滇文化的固有内涵,“而很有可能是由当时的中原传入的。” 由此,胡绍锦寻觅到了古滇王国最终消亡的蛛丝马迹。“自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后,滇池区域在封建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革。由石碑村的情况看来,首先获得铁质生产工具及先进生产技术的平民阶层,必然将改变滇文化的面貌,使得青铜文化向着实用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