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铸币比较:曹魏最“仁义” 刘备最“坑人” |
发布日期:10-05-30 16:50:50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说钱 作者:卢晓刚 |
为辅助货币、时断时续地被人们用着。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产的东西作为货币本位,问题就出来了。问天下,谁不贪财惜财? 像颜回这样的清教徒到底是极少数。所以,人们纷纷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这都是跟统治者学的,一有机会就制造不足值的货币。法不责众,而且贪婪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法律吓住。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这就是统治者守规矩的好处,你规矩,老百姓也就规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没有什么人闹事,在对外战争中也能同仇敌忾。 西汉初年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叫做贾谊,曾经提出过一个“法钱”的概念。他说,钱也要符合规矩,轻重一样,质量要有保证。反之,就是“奸钱”。这是他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景帝上的一课。贾谊反对民间随意铸劣钱,可惜汉景帝没听。这个概念,是曹丕接过来实行了,所以三国里他治下的疆域,货币状况最稳定。 相关专题: 不过,魏国的五铢钱,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汉五铢钱,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怎么辨别魏五铢钱?这问题,大概就连马未都先生也很头疼。 再看《三国演义》里最“仁义”的刘备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但那收买的是赵子龙的人心,对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 后来刘备在巴蜀也称了帝,自号“汉”――这已经是第三茬“汉朝”了,后世称之为“蜀汉”。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看它们的名称就知道,铸钱的动机压根就不怀好意。 在刘备统治地区所铸的钱中,有一种钱很有历史意义,就是“犍为五铢”。 “犍为”两字,要念成“钱为”,是四川的一个地名。犍为当时是巴蜀的商业中心。当地所铸的钱背后有一个“为”字。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 这种“犍为五铢”,也是一当百的“大钱”,而且逐渐减重,越铸越轻.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比方民间的资金总量有一万钱,我刘备铸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