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币画--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2盎司银币赏析 |
发布日期:12-05-23 08:33:09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翠茜 |
“文殊菩萨”之于五台山而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又谓“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总名译为“妙吉祥”;而文殊或曼殊,译为“美妙、雅致、可爱”,而师利或室利,可译为“吉祥、美观、庄严”。――象征着世人的美好向往与憧憬。文殊菩萨是除观世音菩萨之外,排名第二的最受尊崇的大菩萨。
“文殊菩萨”坐落于“殊像寺”――五台山怀镇西南0.5千米处,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此名。关于殊像寺的重修还有段民间佳话,颇有意味。 明代天启六年(1626),在寺后西北角清净处修建了一间客堂,后来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三公主为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廷为笼络具有势力的汉族大官,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龙。后来,吴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将吴应龙及其子吴世霖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来五台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那时,寺内有个因失恋而来这里削发为僧的年轻人,他精通内典,常与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经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听见后,以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人火烧“殊像寺”,试图将三公主与年轻和尚烧死。大火烧了三天,全寺片瓦无存,惟独三公主与年轻和尚“坐静”的“善静室”无恙。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没有恋情,于是下旨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议把它改名“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做为神像代表,“文殊菩萨”是大慈大悲,感怀苍生,拯救苦难的文明大使。此般神化思想不仅仅是纯粹的精神寄托,也表达了民众向善的“大爱”信仰。 ![]() 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系列币之“五台山•文殊菩萨”银币,自成特色。“文殊菩萨”币既是集佛教文化“慈悲”“博爱”之大成,同时也是集铸造工艺智慧结晶的大家之作。 2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的正面图案与五台山系列币一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标,并刊有国名及年号;背面图案为文殊菩萨造像,并刊“五台山•文殊菩萨”字样及面额,且延续了“石窟系列币”铸造风格――浮雕工艺、细节刻画。整体铸币方面,文殊菩萨图像及其身旁的狻猊均为浮雕工艺。菩萨人物图像的绘画艺术和现代铸币的浮雕艺术的有机结合,使方寸钱币间予人最佳的视觉效果。细节刻画方面,雕刻的人体结构合理规则,体现的雕塑背景、服饰及手擎之物都格外逼真形象,特别是文殊菩萨的脸部表情---雍容平静,具有“八方吹不动,稳坐紫荆台”的恬静风骨;而狻猊的细节精华在于“眼睛”---狻猊双眼大睁,怒视前方,与文殊菩萨的娴静形成鲜明对比,动感十足,很有感染力。 据载,殊像寺的文殊殿内文殊菩萨骑过的狻猊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三米零五。它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面部、腰间、腿上均呈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穗缨,长得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给人一种活泼奔腾之感。细观币面狻猊,确有此般特点。位于币面左右的两缕袅袅而上的“轻烟”图案,侧面衬托出殊像寺香火兴旺,再现了寺庙原形,真实可感。 与五台山系列币的其他四枚币相比,共同之处为均有币面主题文字(“五台山•文殊菩萨”)及面额标注(20元),差异处恰又是文殊菩萨币的特殊之处――没有边缘。整个币面就如同一副画,平铺于天地之间,留于人无限遐想…… 币面画中游,画中神灵佳。细观文殊菩萨币,感受佛教文化熏陶之际,又经历了一场神奇的画廊之旅! 供稿:深圳中泉钱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