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释加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自那以后,中国古史哲文艺等思想都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宗教之一。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据相关记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汉代。此期佛教刚传入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佛道时期”。
第二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期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也日益广泛深入。此时,佛学已受到了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几部书作为基础,研究体用、有无、本末等较抽象的理论)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也可谓“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时期。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可谓“中国化”时期。这时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兴盛,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儒、道、佛的融合。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之所以有“衰落”之势,是因为此时的佛教没有什么宗派产生,且也没有什么创新。但总而言之,佛教文化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便是近代佛教。此时中国的佛教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部份理论成为了沟通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
佛教文化之于中国的传播发展,也遵循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由“初始荫芽”到“发展”,到“鼎盛时期”再回归到“初始”时期,不再大起大落,自成体系,润万物于无声。试看当下中国的佛教文化,尽管不及远唐时期兴盛,但时下的佛教信仰已蔚然成风。

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共有五套币,金币3枚,银币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