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五角四川银币 |
发布日期:09-09-02 08:15:14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寇尚民 |
在民国十七年的四川,本应两枚五角四川银币(以下简称:五角银币)等同于一枚壹圆银币在市面上行用,但在这年,市面上的杂版五角银币仅以二折行用,相当五枚5角杂版银币才等值于一枚壹圆四川银币的价值。 而如今,该币进入收藏市场后,普通五角银币的成交价却高出普通壹圆四川银币四至五成,个别品种成交价高的令人咋舌,除市场遵循物以稀为贵的法则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让我们追溯到民国元年的四川,回顾那段五角银币从诞生到灭亡的历史,看看当时发生了哪些事。 1911年12月8日,成都发生兵变。照历史惯例,改朝换代必铸新钱,随后四川军政府接管了成都造币厂。为满足军需和保路运动的需要,于1912年起,由成都造币厂正式开铸四川银币壹元、伍角、二角、一角四种币值。此模型定型后,一直在全川各地流通,从此,五角辅币随同壹圆主币成为民国时期四川主要流通的币种。 民国八年(1919年),四川缺乏辅币,成都造币厂为谋利开铸五角银币。因加工过急,工作粗糙,且所用铜模又不一致,所以造出的五角银币就有“圆花”、“尖花”、“五瓣”、“六瓣”、“角字出头”、“元字开口”等六种,其铸造数量不详。 民国十三年(1924年),杨森任四川军务督理,为了扩军筹饷,掠取财源,饬令造币厂停铸一元银币,只铸造五角银币。但杨森在专铸五角银币时,硬性降低成色,虽然表面不易识别,但他却开启了降低成色的恶劣先例。 民国十四年(1925年),邓锡侯三军联合逐走杨森。邓锡侯主持成都造币厂后,也走杨森的老路子,不铸壹圆主币,全部铸造五角银币。含银量比率由6比4降到5比5,从未达到惯例规定的银七铜三标准。由于邓锡侯独占造币厂,引起刘文辉不满,在其防区雅安开铸银币。其后,川中军阀尽皆仿效,仅成都附近就有铸造厂几十家之多。这时的五角银币种类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成色低、分量轻、面积小、版面烂、声音哑。据悉,这时川中所铸造的五角银币成色其含银仅3至5成。因此在市面上用五角银币兑换壹圆银币,时发生贴水现象。 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都造币厂共铸造五角银币159.4289万枚, 这时的杂版在市面仅以二折行使,完全跌至原材料价值之下。各地军阀又回收杂版提取白银,改铸一元大洋。到下半年,邓锡侯也停止铸造五角银币,同时销毁五角银币517.5245万枚,这场历时一年半之久的杂版风潮才告平息。 据当时的《四川日报》报道:“灌县自民十七八年来,有私铸银币厂数处,工匠千人以上,铸成五角银币,合大洋数百万元”。据1934年民国财政部统计,仅成都造币厂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七年,就累计铸造厂版五角银币共3954多万枚,这还不包括其他军阀和各地民间私铸杂版五角银币。 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造币厂的一个终点。五角银币厂版因人们拒用停铸,铸造含纯银89%的大银元,又因白银原料缺乏,不能正常生产,陷于时停时续的状态,只有将五角银币厂版收回熔化,作为改铸大银元的原料,市面上厂版五角银币很快又绝迹了。据悉,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庆铜元局曾受重庆商会的委托代铸以两枚厂版五角银币改铸壹圆四川银币的银元100万元。至此,五角银币走完了它从诞生到灭亡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