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榴梁:出谱钱试析 |
致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它是赏钱,封建帝王赏赐有功大臣或友好邦国,常铸金质或银质的钱币,这类金银钱官炉制作,精美工整,文献有记载。出土有实物。大家的认识比较统一,但品种相对单一,以金银开元通宝为代表,举世闻名,所以在近代的钱谱中均无补充入录。第二种说法是供养钱、庙宇钱。上世纪八十年代,五台山大修时发现的上千枚淳化元宝金钱,是宋代皇帝的亲赐供养钱,这批实物共有四式,但若仔细观察,四式仅是粗框,它们的每枚实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所以可以断定是工匠手工打造所成。庙宇供养钱在宋代较为风行,既有皇帝所赐的供养钱,必有大臣所献的供养钱。当前存世的一些金质银质钱币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供养钱,应该是可信的。第三种说法认为它是礼钱和“马屁钱”,指的是封建三朝的大臣豪富,用银质或是金质的钱币作为互赠礼钱或是向帝王上贡的“马屁钱”。这类钱大都是民间工匠所铸,具有名称多、重复少的特点,传世品时有发现,所见皆为单品。第四钟说法认为它是称量金银等同的流通钱。这种说法的认同者比较少,因为唐宋明清的金银大多以锭和元宝为流通物,重量以一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为主体,一两以下的钱币型金银币制作成本较高,重量又不统一,使用时还得重新称重才能作价流通,所以这类金银钱在流通时只能作为碎银或碎金处理,不能以个体实物独立流通。
第三类“出谱钱”是当前争论最激烈的品种,有认为是大珍品,也有认为是臆造品“老冲头”。例如,顺治通宝背一两大钱,有些实物具有较好的包装,绝非现代所铸,所以有人称其为大珍品。有一家深圳金融钱币专刊甚至将此品刊登在封面之上,以示其珍贵程度。但也有人对这枚钱币有相反的评价,认为顺治背一两大钱,完全以明代洪武、天启大钱的风格出现,不合潮流,与顺治同时代的地方政府所铸的兴朝通宝,直径为50毫米,背面值只有一分,而身为开国皇帝的顺治通宝,直径相似,面值却高达一两,相差一百倍,岂不是自取其辱吗?为此断定顺治大钱为臆造品。有人说,一部分顺治大钱的包浆可以看到民国以前,当时《历代古钱图说》的编者不可能不知晓,但他们没有将此钱收录入谱,就是断定此品为“老冲头”,才这样处理的。再例如祺祥通宝、同治通宝合背大钱,所见实物大都包浆和顺,绝非现代仿品,对于此钱,也有两中截然不同的评判,有人说此钱传世稀罕,又反映了时代特征,确属难得一见的珍品,也有人说祺祥这个年号是咸丰死后,八大臣搞出来的,遭到了当时西太后慈禧的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