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黄金”并非铜钱 西汉历次币改为何均不涉及 |
发布日期:09-10-27 08:37:27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社科院网站 作者: |
定的金属铸币。按照白金币与铜钱的法定比价,一枚重八两的银锡龙纹铸币值铜钱三千,稍轻的也值五百与三百枚铜钱。这种不合理的法定比价,决定了盗铸者大量私铸白金币以获取暴利。由此可见,原本处于自然金属形态的银锡,一旦成为法定的铸币,就马上会遇到盗铸的问题。汉武帝在铸作白金币时,规定了白金币与铜钱的法定比价,但对黄金货币则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不是偶然的。西汉的黄金货币仍处于称量货币阶段,不存在盗铸问题,因而历次铜钱改革没有涉及到黄金货币,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西汉的铜钱存在着盗铸问题,作为黄金货币却与铜钱不同,只存在一个真伪的问题。当时铸作伪金的风气比较盛行,因而民间流行着"金可作,世可度"的谚言。如果有人一旦衣服车马鲜明,就会被人怀疑为私作黄金,例如,王吉"世名清廉",而"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因此"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可见民间铸作伪金之多。此外,还有关于伪作黄金的书籍《枕中鸿宝苑秘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黄尚方铸作事",甚至连皇帝都想通过方术冶炼黄金。伪黄金的铸作曾经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先时多作伪金,伪金终不可成,而徒损费,转相诳耀,穷则起为盗贼",因而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 铜钱盗铸与黄金伪作,从表面上看都是西汉社会的严重问题,但却反映了两种货币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不同问题。作为称量货币的黄金,一方面既有货币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使用价值的商品属性。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具有真与伪的问题。作为称量货币的黄金,在西汉以后不作为货币时,也同样存在着真与伪的问题。黄金的伪作贯串封建社会的始终,只是西汉社会比较严重而已。铜钱的盗铸,促使西汉王朝不断进行大规模的货币改革,而黄金的伪作也只能是下令禁止而不见改革的措施。 (三)国库财政储藏,不以黄金为计;王侯功臣赏赐,则有赐金数万。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汉书・王嘉传》也记载:"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出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下注引《太平御览》卷六二七引桓谭《新论》:"汉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地作务八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