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些货币为何能在中国流通 |
■晚清流通市场上,墨西哥鹰洋为何大行其道
■听说过吗?有种银元名叫“孙小头” ■臭名昭著的“法币”也曾经很值钱 “民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错综复杂,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也因此名目繁多。我家里收藏的这些钱币,看数量挺多,实际上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市民刘先生指着父辈留下来的各式钱币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外国的银元、清朝的元宝,还有各路军阀自制的钱币等等。” 这不禁引起了发现周刊记者的好奇,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人们,如果需要购物,他们的手里可能会持有哪些流通货币呢?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张荣 《南京条约》中的赔款以西班牙银元计算 民国的历史开始于1912年1月1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从新开始。“至少在流通领域,那些从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的外国货币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吉林大学专门从事金融研究的贺教授告诉记者,像荷兰“马剑洋”、葡萄牙“十字”、奥地利“双鹰”、墨西哥“鹰洋”等外国货币在民国时期仍然广泛被使用。 据介绍,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货币源自西班牙。它们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清中叶流入最多。其币面图案是两根柱子,代表着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因此又称“双柱洋”。 “双柱洋”有“双球”和“人头像’两种。神话中欧非两洲原本相连,后被大力士海格立斯拉开。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峰被称为海格立斯柱,这就是双柱的来历。柱上有卷轴缠绕,呈S形,据说,美元标记“$”便来自其银币背面卷轴绕着的双柱。两柱间有两个球,意为要征服全球。在双柱洋诞生之初,一块西班牙银元的购买力等同于一美元。双柱洋被欧美商人带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广泛流通、势力强大。 鸦片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赔款2100万元”,指的就是西班牙银元。此后,西班牙银元大都作为赔款又流出国内,因此,到了民国时期,国内剩余不多。不过,当时经济较发达的长江沿岸和上海地区仍然在使用它们。 墨西哥鹰洋一度是中国流通市场上的主币 “晚清民国年间,外国银元输入中国最多的,是墨西哥鹰洋。”贺教授介绍说,据清朝宣统二年(1910)的调查统计,当时中国所流通的外国银元约有十一亿枚,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鹰洋。 墨西哥鹰洋正面图案是墨西哥共和国国徽的造型:一只雄鹰,张着翅膀,嘴里叼着一条蛇,伫立在一棵从湖水岩石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