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一些希望长期保值、有真正提金需求的投资者,是家庭长线保值较理想的投资品,而不是最适合的短线投资产品。
谎言五 国家黄金储备越多越好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中国目前的官方黄金储备为10 5 4吨,占外汇诸备的比例为1.6%,排名全球第六,次于美国、德国等国家。那么,国家黄金储备是否越多越好呢?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黄泽民认为,国家持有的国际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个国家拥有国际储备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国际收支逆差和对外清偿手段的不足而做的准备。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满足进口的需求以及货币性对外负债清偿的需求,对非国际货币国家来说,还有稳定汇率的需求。但是,持有国际储备不仅存在着机会成本,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机会成本是指因持有储备而损失的经济发展和现时消费,风险是指国际储备遭受的贬值和本金的损失。黄泽民指出,国际储备只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以备不时之需的支付手段,而不是财富。把国际储备作为财富,并用这个思想来指导一国的国际储备的总规模,其直接结果是储备总规模越来越大,最终结果是国内就业和需求不足、储备资产遭受贬值风险,甚至本金都遭受损失。
谎言六 世界回归“金本位”
关于黄金牛市的遐想,有一种最夸张的说法是,世界将回归“金本位”。言下之意,到那时候,黄金的价格也许是超乎你想象的天价,要买就赶紧下手吧。那么,世界到底有没有可能回归“金本位”呢?如果看看历史,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金银天然是货币。在清朝,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那是由于黄金开采难度大,而且储藏量相对较小。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基本相同。随着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黄金在贸易中的重要性迅速提高,经过了200多年的金银复本位制的过渡,到了1816年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率先实施金本位制。
不过,到了19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少数国家拥有大量黄金储备,而只拥有少数黄金储备的国家则限制黄金输出,从而导致金本位制被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代替。自此,黄金便退出了货币流通的历史舞台,人类全面进入了信用货币的时代。
当二战结束时,美国一度拥有全世界75%的黄金,因此国际经济体系的核心也从英镑—黄金转变为了美元—黄金。美元挂钩黄金,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建立。但是随着美元越发越多,美国人发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