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我们当然有很多美好喜兴的联想,那是因为中国佛教界认为山西省五台山(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现身说法的道场,众多的寺院供奉文殊菩萨。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在五台山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两个高潮,闹出了很大动静的,一个是南北朝时期,像北魏孝文帝们;再就是盛唐时期。尤以唐代成为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那久远传承下来的故事在越经数以千年岁月的风霜后,仍复能使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佛心坚韧礼佛至诚,一心向佛顶礼膜拜,虔诚于佛国境界,可见“文殊菩萨”的效应,是何其惠及众生。文殊是属于佛国的,文殊是属于神韵深驻的,而五台是千古吟诵佛家经典的场所,五台是中华民族心田里的一块吉祥之地、福寿之处。
“美妙、雅致、吉祥、庄严”几个词汇已经译出“文殊菩萨”的名称,他代表聪明与智慧,德才超群,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其光彩形象颇有声名。铜章上的文殊菩萨像,相好庄严,顶戴宝冠,身穿菩萨装,佩带璎珞装饰。左手持青莲花,右手持宝剑(比喻般若智慧的金刚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正面图案显然是以五台山殊像寺的文殊菩萨像为摹本,但和五台山组币中的文殊菩萨像有明显的不同,取材的角度和构思的切入点,能看出视角理解的差异;着重点在文殊于宗教中的地位和身份以及佛法施为的范围,也即是为众生福祉的保护加持的不同。文殊菩萨像刻画的既仁且智,又聪明又贤慧,菩萨因修为所致,自然显示出的气度非凡,令一般等自称凡夫俗子之人,不敢仰视。画面里文殊经细心雕琢,面相凝滞庄重,自有一种气质溢于言表,威严中自带有祥和温润,那种“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超凡自制力,令人口虽不能言,却私心敬慕。菩萨周边空白处不留空隙,繁密布局安排得当,佛家的吉祥八宝、护法飞龙、绣球、圆形六瓣莲花、蔓草……风雷隐隐充满画面,设计者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自我,提倡个性的格局,或言其为格调,在画面上已是意境圆通;积累下来的花饰和图形繁缛弥生满工满雕,使塑像整体观之令人神迷目眩,而且枝节横生,殊难定论。
文殊菩萨通常乘骑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