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名珍三孔布 |
发布日期:13-06-03 08:45:26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张春岭 |
收藏贵精。有时候,拥有一枚珍稀古钱,就堪称收藏家。比如战国三孔布,自清代藏家将它收入谱录以来,发现的也不过三十余种,而且大多遗失在海外,国内的实物,都被顶尖级的博物馆深藏密锁,普通人难得一见,连钱币研究人员,也只能从公开出版的图录上,分析研究它的拓片,进而来揣测其流传经过和去处。这样的钱币,跻身古泉五十名珍,可谓恰如其分。
三孔布形制特别,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并有明显外廓。首部及两足皆有一圆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是我国最早的带有纪重或纪值铭文(铢或两)的钱币。该币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形制和纹饰相同,均为正面模铸地名,背面腹部模铸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两”,小者背文“十二朱”。 最早记录三孔布的,是清代嘉庆廿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龄所著《吉金所见录》一书,该书刊载“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这种布币。此后近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但获藏此布币者数目寥寥。故有泉书认为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晚清金石收藏家获藏三孔布币者,仅有陈寿卿、鲍康、张廷济、刘鹗等。鲍康在《观古阁丛稿》中说,自己得到了一枚背十二铢的三孔布,开始时还以为是一枚赝品,“寿卿拓寄新得安阳足布二品,惜足皆阙损,亦有孔三,其一‘安’字传形,背作两,其首近圆孔处一作十二,一作十三,自来谱录所未见。”有了这两张拓片的对照,鲍康才相信自己的三孔布不是假货。刘鹗《铁云藏货》收录两枚三孔布墨拓本,其中一品实物已证实是鲍康旧藏。1909年刘鹗去世后,遗藏多为苏州周仲芬先生所获,部分散逸于市肆,该枚残布已不知所踪。 在古钱币收藏异常火爆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收藏三孔布币的也屈指可数。马定祥说:“昔年仅有张叔驯、方药雨各藏数枚。罗伯昭仅得一残布而已”。五十年代还有一位未知姓名的藏家,收藏一枚面文“五夸”背十二朱三孔布币,1955年此珍泉已捐北京首都博物馆。 三孔布如此珍稀,大收藏家得到一枚,皆如获珍宝。想得到一张它的拓片也不是容易的事。古泉界泰斗丁福保主编《古钱大辞典》时,也没有得到三孔布泉拓,只好采用李佐贤《古泉汇》中之手摹本代替,比起真正的泉拓,显得大为逊色。1938年日本出版了《东亚钱志》,该书刊载有十二枚日本所藏三孔布币原拓本,翌年丁福保组编《古钱大辞典拾遗》,才将十二枚三孔布币墨拓本转载于《拾遗》中,此后《历代古钱图说》及各泉谱均采用《东亚钱志》拓本。 日本是藏有三孔布最多的国家。文博专家、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汪庆正,1984年在日本参观东京银行时,看到了他们所藏的十八枚三孔布币,并获赠该批三孔布之墨拓复印本。马定祥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一书中曾说:“一九八九年在东京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见到大小二十余种(三孔布)藏品,悉真”。 由于三孔布出土极少和史料记载的缺乏,三孔布的铸造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有秦国说、赵国说和中山国说,但孰是孰非,目前尚无定论。在中国嘉德2010春拍古钱专场中,存世孤品----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以352.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古钱币拍卖的新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