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临币——架起海峡两岸钱币文化交流之桥(上) |
摘要: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全文简称“常临币”),因其材质多样,加工工艺表现不一,构思奇巧,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图文并茂,为三千年悠久的中华钱币实物史中仅见,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起国内外钱币收藏家和各个博物馆的重视并积极收藏。目前已知的有上海博物馆、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均有入藏,台湾、新加坡、日本等钱币收藏家也屡屡来沪宁线各地钱币收藏市场搜求。今就以常临币为媒,介绍海峡两地泉友,互通收藏信息,加强研讨交流,把常临币以更新姿态向世界钱币收藏家展现。 关键词:常临币 新背景 品种版式 交流 一、常临币的名称由来 常临币进入收藏家视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些下乡收购其它物品的人员,同时发现有图案却又不同于中国铜元的铜板,有的上面刻有临时流通、地名、面值,也就按铜元价值,叁钱不值贰钱顺带收上来。1985年常州市成立钱币协会,钱币爱好者在一起讨论时,称为“代价币”、“武进代价币”、“武进代价券”、“临时流通币”等诸多名称,随着品种发现增多,地名也逐渐扩大,常州钱币收藏界召开临时流通币的第四届、第五届专题研讨会,确立因发行年代及发行地区等原因,参考清代常州府治八邑名都观念,辖武进、阳湖、金匮、江阴、无锡、宜兴、荆溪、靖江,从圆形币、纸币反映出的文字记录,基本统一名称为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 二、常临币的产生背景 从常临币上文字记载发行时间可以确定在1938年下半年间。在这段时间里常州地区已全面被日本侵略者占领(1937年11月沪宁沿线),国民党政府已内迁重庆,当时,南京造币厂、上海造币厂制造纸币和铜质辅币已无法保证供应日占区市场,而普通市民日常生活购买力概以1935年币制改革后的法币为主,角分币无法补给市场,无法找零造成经济壅滞,市面经济结算往来仍以国民党政府法币计算,日本军用券在大额经济往来被强迫使用外,一般交易是商家拒用,在这种情况下商家民众遭受更大的经济生活困苦。在其它地区大都有地方政府和商会发行流通券应急市场之需,而常州地区大面积推广使用时间暂定于1939年8月前后,发行者有个人商铺、店家,也有以镇商会形式统一发行的,流通券、购物券、代价券形式,实际上也缓解了市场经营和市民购买找零的困难,使市场经营得以延续,对市民日常生活起到过积极的影响。 在纸币与圆形币上的文字说明,都有“临时流通”或“因铜元缺乏暂代流通以补铜元缺乏”等明确说明,规避日占区统治者的查处。常临币的发行,大都是以个人商店铺自行印发,店家凭自己信用担保,故称谓信用货币,不同于私铸币。 三、面值与发行时间问题 从常临币纸币上大量文字信息可知道,纸币发行的时间大部分在1939年和1940年之间,所以面值都较低,有壹分、贰分、伍分多见。也有一个有趣现象,塘桥镇代币券、面值叁拾文“积成三千,兑换壹元”,说明在法币流通年代,清末民初当十铜元也是可以参与流通,它们的比价已是300枚十文铜元兑换法币壹元了。新桥镇商用代币券,壹分与拾枚,两张纸币大小、图案、色彩、发行时间相同,在当时又如何作价?请同好指教。较少面值的贰分伍厘,贰已使用简化字,简化字不过就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写法,壹分纸币也仅见西石桥联合政府流通券,更鲜见武进商业公司通货铜元券铜元壹拾枚,在已取消银元流通的情况下仍印有“积成百枚兑洋壹圆”的字样,在其背面印有政府币值完备,即当自行十足兑现或通货计算。告知我们当时常州地区,所谓政府无暇顾及金融管理。随着汪伪储备银行发行储备券,并主动不断贬值,常临币因跟不上贬值步伐及政府高压态势,由于贬值,角分已失去找零意义,常临币一部分由发行者自行收兑。在圆形币及筹形币中面值较高,如伍角至伍圆的,一是可能发行时间较晚,在1940年下半年之后,与汪储券同步,另一种有可能与使用行业有关,作为一种价值筹码之用。真正结束使用应在1942年前后时段。 四、材质、品种、版式、加工工艺、图案设计属全国仅见 常临币从现在已收集到的品种可见,材质有紫铜、黄铜、铝(精钢、钢种)、塑料、赛璐璐(电胶木)、竹、骨、纸,短暂的三、四年间,出现如此多的材质,大概在世界钱币史上也为仅见。 常临币的品种有圆形、筹形、纸币,相同品种仍分有大小不同尺寸。 加工工艺手段多样,仅打制就有加热打制、冷打制、手工刻制、机械铸造之分;镀铬、珐琅制作;筹形币中见有常州独特的篦箕文化上的骨加工工艺——骨筹。 图案设计,在纸币图案上大都选用交通银行、中央银行的主图,在圆形币、筹形币上乡土文化图案更丰富,隐喻币:地名用图案表示,像著名的龙虎塘币,就用一龙一虎一塘字来表示;遥观用两只鹤上下扭头相望;连升三级图案,一只花瓶内插有三支戟;祈盼类:财神、聚宝盆,地名以桥命名,币面上印制有桥形图,双龙、双凤等众多乡土民族文化图案。尤其在焦溪地区,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生产经营生活恢复最差的地方,干脆在旧铜元上打有两个、三个、四个戳记,俗称打戳币。 五、图谱著录 常临币见诸书籍如上海博物馆馆藏钱币,中国铜元,2000年出版的《常州钱币研究》,2005年出版的《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2010年出版的《常州钱币收藏研究》,在《中国钱币》、《江苏钱币》、《西部金融》、《无锡钱币》等期刊也均有散见。 六、海峡两岸常临币文化交流现状 台湾收藏大家辈出,收藏文化不仅有传统收藏的影响,更有跟上世界对收藏理念的更新。他们对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热爱,对抢救保护历史文物的迫切心情。改革开放给台湾收藏家打开了一个窗口,他们利用在大陆工作、访问、游览的各种机会,收集、收藏、研究,和大陆同行进行切磋交流。由于政治原因,大陆新生代的收藏出现的浮躁现象,台湾同行给予很好的指导和帮助。台湾在收藏界不仅有良好的收藏意识,更热衷于创作研究写作来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我手中就有正理钞币社编印的《中国近代货币 1948-1990人民币系列》、《第二版人民币 53年拾圆券冠号全集》,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科学编排的严谨态度。台湾钱币收藏大家王寿宣先生曾在常州开办公司,经常和常州泉界联络,他手中就有常临币40-50品;周鼎先生持有常临币50-60品;刘伟达先生持有常临币40-50品;何代水先生持有常临币110多个版别,还有较多复品;朱复圭先生在上海开办公司,收藏以中国铜元为主。 他们不仅和常州钱币收藏爱好者长期通过网络和短信联络,有时来常或邀常州泉友去沪交流切磋。此次何代水先生就将编著《常州钱币收藏研究》中常临币缺失的两枚剑雲伍角和潞城镇通用伍角的图片发给我们。将来随着了解和交流的深入,可能还会有更多发现。还有北塘桥常临币,币面图一座石桥、一人牵一牛过桥币,三井常临币,币面图一口井、三条龙,此币据说已流入美国。此币还符合一个传说,常州为龙脉所在,齐梁曾出二朝15位皇帝,为保当朝皇帝,在龙颈处挖三口井,以断龙气。故此地名为三井头至今。这些都给常临币出生地常州造成永久的伤痛。在此希望海峡两岸常临币爱好者共同努力,争取能有摄影图片留下。常临币要走向世界,就需要海峡两岸收藏家向世界宣传,介绍给世界钱币收藏家,让世界了解常临币的历史。常州是常临币产生和扎根的土地,也是常临币收藏爱好者的信仰之地。 ![]() ![]() 结束语 常州是常临币产生的地方,通过常临币与台湾联络,相互学习,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因相识而感动,因相知而愉悦。美丽的常临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新的一段神奇创新之旅开始启程。常临币作为中国悠久钱币文化中的奇葩,被同宗同源同根又有着共同爱好的两岸收藏爱好者共同来爱护,研讨交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精品更是世界的精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常临币介绍给世界钱币收藏爱好者、研究者,共同描绘常临币被世界所热爱的明天。 这次海峡两岸钱币文化交流会议虽然已经结束,短暂相聚的欢乐,却建立了永久的联系桥梁,正所谓聚散有时,此情永驻。 希望在两岸常临币爱好者的努力下,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常临币更全面地展示给世界钱币爱好者,把常临币更新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常临币爱好者,共同见证常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让我们携起手来与国外博物馆争夺保护、收藏的时间和速度。 注: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由来。雍正四年(1726年)将常州所辖之县进行了拆分,武进拆为武进和阳湖两县,无锡拆为无锡和金匮两县,宜兴拆为宜兴和荆溪两县,江阴和靖江两县未变。常州自此因辖八县而称为八邑名都。宋代诗人陆游称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赞誉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始有文字记载于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元年,吴王受季札让,封季札于延陵(今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