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决定一个人财富的积累,如今回想起来,令李国胜扼腕叹息“卖便宜了”的事情又何止猴票一桩。李国胜曾经花十几元收到了几张英国本土早期邮票,觉得应该值几个钱,就交给了姚阿姨并约定:卖掉后一人一半分账。一个月后,李国胜收到了香港汇来的3万元。若干年后,越来越内行的李国胜查阅香港一家拍卖公司的图录,赫然发现了那几张邮票,当时的拍卖价格的确是6万元——但不是人民币,是6万英镑。
大约还是在1980年,李国胜收到一麻袋“大清宝钞”票,其实是当时商人们使用的银票,很多上面都盖着各大钱庄、票号的印章。一套4张,李国胜按每套20元的价钱全部吃进。然后,他提着麻袋坐火车直奔广州,狠狠心开了一个“天价”——每套100元,全部卖给了姚阿姨。就这一个来回,李国胜赚了15万元。但后来,李国胜还是觉得“大清宝钞”肯定是卖便宜了,就打电话追问姚阿姨她出手时卖的是什么价格,一番推托和长时间的迟疑后,电话那头回答说:每套1500元港币。
今天谈起这些往事,李国胜依然唏嘘不已:“那时候太年轻,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但话说回来,一个人不可能全部包揽所有的利益,一件艺术品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需要很多人均摊的。”
当然,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并不总是后悔的事,也能带来因祸得福、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姚阿姨有时也会从北京别的人那里进货,造成有几次李国胜进的货全部砸在了自己手里。不料被迫囤了几年的邮票,后来纷纷价格暴涨,为李国胜赚了更大的钱。
股票一级市场中的巨大诱惑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眼界越来越开阔的李国胜对于股票市场来了兴趣,每次去香港都要带回来很多股票等证券投资方面的书籍,认真研读。特别期待内地也能有自己的证券交易所。尽管当时的邮票市场依然红火,但再热闹的邮票交易其一年的总交易额也比不上股票市场一天的交易量,对于那时的李国胜来说,太缺乏刺激了。李国胜对外宣称:只要内地成立证券交易所,他必定第一批入市。
终于等到了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但那一年只有持上海市身份证的人才可以开户进行股票交易。于是,李国胜找到上海的朋友,替自己开了一个户头,俩人还得签署一个协议:每次交易都得由李国胜发出指令,他的上海朋友具体负责买卖。
1992年,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它也是北京出现的第一家证券公司。带着几十万元的资金,李国胜随即正式入驻了这家证券公司的大户室。然后,他敏锐地在股票的一级市场中找到了机会,赚到了更多的钱。
一级市场(Primary Market)主要是指筹集资金的上市公司,将其新发行的股票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金融市场。通常一级市场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因为将股票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过程并不是公开进行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股票上市首日收盘股价,都会高过甚至大幅超过发行价格,从而导致一级市场无风险暴利的存在。这一现象在中国A股市场尤为明显。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股票市场,证券公司等机构内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金融院校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们,相比于长期关注并战斗在市场第一线的散户投资者来说,他们其实并不很成熟,而且对于市场前景的判断也没有有经验的散户们准确。那时证券公司在申购新股过程中,常常采用最保守的做法——把资金融给大户们,然后赚取他们的一点点利息。
精明的李国胜适时出手,比如申购发行价6元的股票,他只需交纳每股1元的保证金,就能够用100万元从证券公司中买到价值600万元的股票。一般三个月封闭期后,李国胜买到的这批原始股上市交易,首日就能获得至少20%的无风险收益,而他只需为证券公司给自己的融资多付出一点银行利益而已。很快,在股市上积累的资金已经过亿元,李国胜说他最风光的时候,在上海的中银大厦里,曾经开过两家私募基金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