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市反转 一厢情愿 |
发布日期:2004-9-12 10:40: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
作者:张吉弟
自从邮市走向低迷以来,市场人士日日夜夜盼好转,管理人士千方百计谋好转,可是总不见好转。这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邮市也已成为一个买方市场,不解决邮市究竟为谁服务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只有卖方的积极性,而无买方的积极性,谈反转,只是一厢情愿。
邮市变化不由人
记得98年末,邮市在经过了一年的滑坡以后,绝大多数市场人士看好99年的邮市,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的。因为这一年适逢国庆50周年、香港回归、国际邮展三大盛事,可以说是“三喜”临门的一年。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邮市却继续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到了2001年初,沉寂多年的邮市终于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爆发了“井喷”式的行情,市场人士的精神也为之一振,以为邮市向好已成定局。但行情却是转瞬即逝。
今年4月管理层在“封库”销毁部分编年邮品的同时,还作出了“不与民争利”的承诺,市场人士无不欢欣鼓舞,断定邮市将出现反转行情,可是连中级反现行情都未能延续。时间已过去四个月,“歇夏期”也接近尾声,还是不见市场有多大动静。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邮市的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人们想叫它好就能好起来的,盼它好就能盼得到的。
“妙”邮行情不真实
邮市自诞生以来确曾有过几次大起大落,而每次大起大落都是人为因素所导致,都是由外因引起的。例如80年代邮市的崛起,源于集邮的解禁。90年代初,关闭邮市,纯属行政干预。90年代中期出现的“炒”邮热,是“邮市股市化”的产物。随后的一路滑坡,则是恶性“炒”作造成的后果。近几年虽然“炒”邮的力度小了,但是,期货交易,新邮“炒”作,依旧主导着市场的行情,也严重阻碍着邮市的健康、稳定发展。大宗邮品在“炒”家手里转来转去,并未进入终端消费领域,不管行情是涨是跌,都不反映集邮需求,其价格也不反映价值,不能视为真实行情。为此,在观察判断邮市行情时,不应以“炒”作为标准,应多关注集邮面的动向,把集邮需求作为判断行情的主要依据。只有集邮大众踊跃入市,零售商的生意好起来,邮市才是真正走好、走稳。
新邮不易聚人气
近几年管理层为激活邮市,可说是煞费苦心,在新邮发行上不知作了多少文章。如果集邮大众真的爱上了新邮,真的相信了邮政,邮市早就好起来了,绝不会苦等7年之久。新邮之所以引不起集邮大众的共鸣,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新邮有效需求不足。新邮发行量虽由3000万套减至1000万套左右。但集邮人数降幅更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预订了新邮,还有一部分人不集新邮,愿出高价在二级市场上买新邮的人显然数量有限。
二是政策激励作用减退。在计划经济年代,管理层靠集邮公司这块“金字招牌”,靠掌控的JT邮品调控市场,曾起到过“呼风唤雨”的效果。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后,垄断、操纵已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既伤害了集邮大众,又毁了自己的信誉,造成了信任危机。
三是新邮收藏价值偏低。在过去发行的邮品中,市价超过面值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并不稀奇,也照样有销路,主要是集邮者认为它物有所值。90年代以来发行的邮品都历经“炒”作,超过面值10倍的极少,大部分在面值以下,集邮者却舍贱求贵,不惜重金去争购老邮品,主要是集邮者认为新邮物无所值,收藏价值不大。随着集邮多样化,新邮就由普遍需求,变为部分集邮者的需求。管理层只掌控新邮这一部分,靠它去调控市场,很难左右全局。
众所周知,邮市源于集邮,没有集邮便没有邮市。集邮是邮市赖以生存的条件,是邮市发展的动力源。遗憾的是“国家名片”已沦为投机筹码,邮市活像个“赌市”,有做“庄”的,也有下“注”的,把一个好端端的藏品市场糟蹋得不成体统。其结果是丢掉了最大的服务群体,背离了收藏品市场规律,阻碍了集邮事业的发展。事态发展到这等地步,单靠运用经营技巧巳不能解决邮市存在的间题。这就必须正本清源,净化市场,澄清舆论,端正方向,以诚信赢得客户,以集邮促进邮市健康发展的。这也算笔者的“一厢情愿”吧!
来源:张吉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