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来源于《钱币》报,如需转载,请务必署名,并注明摘自“中国集币在线”(www.jibi.net)的字样!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
斯克里亚宾于1872年1月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也是一位钢琴家,可惜因肺疾早逝,父亲常年在国外服役,因此斯克里亚宾从小由奶奶和姑妈抚养大。少年时代斯克里亚宾在兹伐尔钢琴学校学习,在那里他遇见了日后与他比肩的另一位俄国音乐界巨人拉赫玛尼诺夫。这对少年同学相识时,斯克里亚宾十三岁,拉赫十二岁。钢琴学校的兹伐尔老师本人很富裕,他不收学费但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所有的学生都出自良好的家庭背景。在学校里,孩子们每天六点钟起床,开始十六小时的学习,除了音乐外还包括语言和礼仪。少年斯克里亚宾无比迷恋肖邦,夜里睡觉时常把肖邦的乐谱垫在枕头底下。十四岁时,他谱写了肖邦风格的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第2号)。
1887年拉赫先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次年斯克里亚宾再度与拉赫同窗。在那里斯克里亚宾师从萨符诺夫学习钢琴,塔内夫学习对位,阿伦斯基学习作曲。极富天赋的斯克里亚宾和拉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出类拔萃,1892年他们都获得象征最高荣誉的金质奖章。
从音乐学院毕业后斯克里亚宾以钢琴家的身份游历欧洲,他所建立的感性绚丽的钢琴风格与拉赫的清晰准确有力和理性大相迥异。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回忆斯克里亚宾在琴键上的惊人表现时说,“当他快速滑掠过那些琴键时,手指的动作令人觉得象是一只正在疾行的蜘蛛。”当斯克里亚宾想要弹出深沉的音量时,他的手腕位置低垂使十个手指完全沉浸在键盘里。他很有技巧地控制手指并以适度的力量弹出各种音色,或犀利或柔和或丰富。二十六岁那年,斯克里亚宾受聘为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这其间他将肖邦风格揉入俄罗斯音乐血脉,创作了一系列所谓“新肖邦”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典雅抒情具有个人风格。此外他还创作了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
斯克里亚宾作品对二十世纪的欧洲音乐有过重大的影响,成为俄罗斯典范音乐作品的一部分。代表作有三部交响曲,管弦乐曲《狂喜之诗》等。
[upload=gif]UploadFile/2006-9/200691914153247236.gif[/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