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学研究的突出变革 |
发布日期:2005-11-25 19:29: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
——访中国钱币冶铸史专家周卫荣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科学技术被引进古钱币的研究,从而使钱币学家的视野更加开阔,以往一些难以明断的古钱得到了明确验证。为更全面、更准确地研究古钱币,提供了有效途径。所以说,这是——钱币学研究的突出变革。 认识周卫荣先生已经很久了,由于他是中国钱币冶铸史专家,在科学技术与钱币研究领域建树颇丰,所以记者一直想采访他,但几次都被婉拒了。前不久记者得知他的学术专著《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就再次提出采访要求,这次他接受了采访。 记者:您怎样看我国源远流长的铸币史? 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钱币之林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支,是东方钱币的代表,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始至终采用浇铸工艺而不用打制工艺;二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流货币而不是金银或其它。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独特的内涵。考古出土已经证实,我国早在公元前600年,也就是春秋中晚期就已正式铸造铜质货币或者说铜钱。秦统一天下,货币统一,至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钱币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期。史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4年)至平帝元始年(公元1-5年)在不到120年的时期内,汉朝官铸钱达280亿万余。并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铅钱或铁钱,补充铜钱之不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钱币铸行未有建树。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国钱币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期,通行了800余年的铢两钱体系改为通宝钱制;唐玄宗国力昌盛时期“天下炉九十九”,每岁铸钱达32万7千缗,相当于327,000,000枚。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中国钱币进入第三个大发展期,钱币铸造臻鼎盛,所铸铜钱不仅数量庞大、品种繁多,而且有成熟而严格的合金配比,技术含量较高。《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神宗时,每岁铸铜钱500余万贯,铁钱88万余贯。宋以后,由于纸币的兴起,钱币铸造由盛转衰,但铸币仍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直至清末为铜元所取代 。 记者:古人留下了如此种类繁多的钱币,经常让今天的钱币学家感到困惑,如何给每枚钱币一个科学而准确的鉴定? 周卫荣:传统的古钱币鉴定,被认为是一门“眼学”,主要靠眼检目察,靠大量经手钱币实物而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的经验。通过观察钱币的器形、文字、书法、纹饰,钱体的大小、重量,以及锈蚀的情况等等来作出判断。因此,“鉴定”的主要依据来自钱币的表面,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部分,而对钱币的内在状况无所知。现在,我们借助科技手段,不仅可以掌握钱币表面的情况,而且可以认识其内在组成。通过理化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各个时期各种类型钱币的合金组成,再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研究,勾画出历代钱币合金成分的演变轨迹,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点。因此,我们对钱币的鉴定与研究,又多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这不仅开拓了一片新的学术领域,丰富了古钱币的研究方法,而且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正确地认识古代钱币。 记者:把科学技术引入钱币研究,在国际上也只有近百年的历史,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科学技术鉴定古钱币的? 周卫荣:从合金成分入手研究古代钱币在国际上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最早对中国古代钱币作理化分析的是日本大阪造币局的甲贺宜政博士,1910年,他分析了113枚东亚国家的古钱币,其中有中国古钱59枚。甲贺博士是大阪造币局的技师,分析古代钱币的金属成分,是为了借鉴古代合金的数据,作为现行货币制造的参考,虽然他不是古钱币的专门研究者,但开了东方古钱币合金成分分析的先河。 上个世纪20年代,科学家章鸿钊和王从冶金史的角度对古钱币的合金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章鸿钊依据宋钱和莽钱中锌元素的含量,对中国古代用锌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成为后来冶金史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从40年代到60年代,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少,除了一些零星的分析数据外,只有王发表过两篇用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来研究我国古代有色金属冶炼史方面的文章。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学分析仪器的发展,一些无需取样,即所谓的无损分析,或少取样、微取样的分析仪器被用于古钱币合金成分的分析,这些新兴的实验分析手段大大推动了古钱币合金成分检测工作的开展。从70年代到80年代国际科技考古界和科技史界发表了大批古钱币合金成分方面的分析数据。但是,中国古代钱币是浇铸制品,并且大都是高合金铸造,内在组织很不均匀,用这类仪器分析的数据,往往不够准确,其研究价值很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分析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普遍采用了化学定量法,分析数据准确度好、可信度高,给古钱币合金成分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记者:目前,对古钱币的合金成分研究采用哪些方法? 周卫荣:经过多年的努力,古钱币合金成分的研究在我国又有新的飞跃,其关键在于科学家和钱币学家的密切配合与精心合作。凡是取样分析的古钱,先由钱币学家作出鉴定,确认其真伪和铸行的时代,再做检测分析,然后再用科学分析的数据来验证实物。在这个基础上,把古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考据、冶金史研究、钱币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历史文献研究古代合金,通过成分分析验证文献记载,再从冶金史、货币史和钱币学角度作综合考察,从而使其研究内容不再囿于某个领域,而是贯穿于钱币学、冶金史等多个学科,取得更具意义的结果。 科学技术的引入,是中国钱币领域研究最突出的变革,我相信今后科学技术还将更多地被运用,它会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增添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活力。 (金融时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