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空运能力,中国一直在同俄罗斯接洽,准备大量购买伊尔-76运输机。2005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购买34架伊尔-76和4架伊尔-78的合同,但在次年就传出了合同执行被冻结的消息。
制造厂变更导致争议
事实上,这份合同被迫中止的直接原因,是俄罗斯方面试图变更这批飞机的生产厂家。按照中俄双方谈判时的约定,负责组装这批飞机的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但就在合同签署后不久,伊尔-76及衍生型号机型的生产组装被转移到了俄境内的乌里扬诺夫斯克飞机制造厂,原因是,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已没有人力资源大批生产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78空中加油机。
俄方认为,由于生产厂家易地,必然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如果按照与中方协议的价格执行合同,将造成约4亿美元的亏损。为此,俄方提议修改原合同中的价格条款。
有军事专家指出,中方对合同心存异议,除了俄方提价的因素外,还同生产厂家易地本身有关。中方认为,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在组装生产伊尔-76运输机方面的技术比较过硬,而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制造厂幷不完全具备组装生产伊尔-76的能力。
新闻链接:
俄罗斯有过类似先例
据悉,以签订合同时低估价格为由要求提价,导致合同无法执行或者延期执行,这在俄罗斯的对外合作中幷非罕见。
2004年,印度与俄罗斯签订合同,以1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合同规定,俄方应对该航母实施整修和升级后,于2008年8月交付印度海军。然而,俄罗斯在合同签署后就称,有关部门此前严重低估了整修成本,等到工程开始后才发现,整修所需费用几乎与建造一艘新航母不相上下。
此外,俄罗斯还表示,整修的配套设备价格也有所增加,因此要求印方将价格提高10亿美元。印度对此自然难以接受,合同随即面临终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