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长城连绵万里,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岿然山脊。客观的原因是砖块不朽,主观原因是砖块是有父母的“孩子”,有名有姓,必然坚硬无比。谁都想“光宗耀祖”,靠的就是这些孩子。这方面,古人比我们现代许多人高明。
有一天,有高人告诉我。有了名字,集体的利益会受损。因为个人的知名度高了不好管理……。管理者就这点心胸和觉悟,听完了,有点晕……。高人又说:也可能是怕担负责任,万一名字出现在重要的项目上,比如奥运等国家大项目上不是麻烦大了…….,我还是不太相信。
但有一点我是相信了,现在铜章上刻上作者的名字成大忌了,哪怕留下一个作者的暗记,也是不可以的,似乎大铜章的艺术水平倒显得次要了。到了这会儿,在铜章上署名的国际惯例也就暂时废了。
有一天,莫明其妙的听到一个官僚模样的人大吼说:“真正的大师是不署名的,署名的都不是大师”。我晕的厉害了,大师真的是大师,要靠修炼,成仙成道之后,自然有人修庙供着。但又有多少人有那德性呢!我只能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签上名是一种承诺,对人家有个交代,好了坏了都记住这件作品,包括创造它的人。我总是觉得,一件没有署名的作品,不够完整,甚至有点残缺。就像一幅国画作品,完成后没有留下作者红色的印泥一般。签上名是等着胡萝卜也等着大棒,都掌握在藏家手里。
“官窑”和“民窑”
以前看过一些专业人士的评论,大概的意识说:“国家造币企业出的大铜章是“官窑”的,民间出的大铜章是“民窑”,乍一看,有点道理。小点的时候我挺高兴的,似乎有了一个身份的界定,我成了“御用”设计师的了。大了点后,才真正懂得瓷器在“官窑”和“民窑”的差距和区别:在气质上“官窑”具有皇家气派,工艺上精益求精,成本上不惜重金,全力打造。在这些方面,岂能是“民窑”可以比拟,自然也就价值连城。现在也就明白,“官窑”不仅仅是一个名号,更是傲人的品质。
但我们的“官窑”大铜章呢?是否在品质方面真正能够做到和“民窑”大铜章之间的根本区别?我不想下结论,玩家心里有底。但我觉得“官窑”应该有点“官窑”的皇家气质和那点霸道精神!否则枉费了“御用”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