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冶货十齐化博山刀探源 |
发布日期:12-09-21 09:10:25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收藏界 作者: |
北京 海泉 刀币是战国中晚期时的一种较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其品类较多,论国属,主要有齐刀、赵刀、燕刀,还有就是夹在齐、赵、燕之间的中山国中山刀。博山刀是战国晚期的另一种货币,其面文为燕制,即有一个“方折明”符号,而背文则是齐制,多有莒(jǔ)或齐字,且多出土于齐地。为此,钱币界多认为是燕侵齐之后,由莒地齐人所铸。之所以称博山刀,是因为它最早在清朝中期的嘉庆年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博山地区的香峪村,背文多样,一时又难以辨认,故以“博山刀”而名。 博山刀也称齐明刀,在华光普先生《中国古钱下集》(甲)第97-102页刊有多枚拓样,因其数量稀少,均标为二级,属珍稀币种。据今所见,这种刀币的背文都有二到四个字,篆书字体,按孙仲汇先生考证,钱文多为正书,个别也有如“化”字反书,或后两个字合书,这都是由匠人随意所为之。钱文有齐化、莒冶货、莒冶法化、莒冶法货、莒冶齐化、齐化共金节,还有莒冶得、莒冶安、莒冶丙、成白、白人货等等,个别也有仅一个“十”字,也发现有“十齐化”字。从刀形上来看,多为平首斜刃形,也有尖首,腰部轻缓不一。钱背文所涉及的地名,发现至少有七处之多。这么多品种,是否都铸于同期、同地?或进一步说是否都铸于公元前284-公元前279年,是否都铸于莒地,仍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 对博山刀上的“方折明”(??),有说是仿燕刀的“圆弧明”(??),基于此才称为燕制。有人认为“圆弧明”也非为“明”字,而应读“易”,是因为燕在桓公时(公元前372-公元前362年),其都城在易(今河北省易县高陌村),是为燕国下都城的城址;但也有的说“易”表示燕易王时的铸币;还有的把它释为“匽”,将燕明刀称之为“匽刀”。而多数泉家认为,把博山刀称之为“齐明”比较确切,而不能称之为“莒刀”,因为按《后汉书•赵彦传》云,莒地有五阳:安阳、城阳、武阳、开阳、南阳,过去曾把安阳刀称之为“莒刀”,此若再称莒刀,就容易搞糊涂了。如有的一定要把“莒”字挂上,则称之为“齐莒刀”,但很少这样称之。 齐明刀也即博山刀的铸制,史料未载。关于它的铸制时间和地点,多认为,是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派乐毅为大将,联合秦、楚、三晋等五国合纵成齐,以雪前耻。燕打败齐军攻占七十余座城池之后,唯莒和即墨两地未能攻下,持续了六年时间,直至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来齐人收复了失地,燕军撤出了所占领土。这期间,莒地之齐人为与燕占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