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话龙钱 |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自己“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的称谓感到骄傲与自豪。因此,我们使用的货币中,龙的图纹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古代流通货币以文字为主,重视书法的神韵,而很少有图案出现,所以流通的古币很难寻找到龙的踪影。只有在近代清晚期大量出现的机制银币、铜元、纸币上,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龙的形象。
众所周知,早在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所铸“厂平银币”五等银币,就已用线条龙的形式,表达“双龙争寿”的图案。而后广东钱局收到英国喜敦造币厂所有代镌的四种钢模后,于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立即开铸圆形中国龙银,即后来人们称作的“七三番版”。由于重量过重,广东钱局有感于“七三制的龙银”亏耗大而流通滞,于是改为“七二制”。更有人认为钱的设计值得商榷,不应把英文置于光绪元宝之上,有忌讳之嫌。于是将英文与中文互易重新铸造七二制龙银。此币一出,影响极为深远。自此中国各省纷纷申请开铸龙洋,钱币正面刻光绪元宝,背面雕刻象征皇权的旱龙、水龙、坐龙、飞龙、蟠龙……,不一而足。 除了大量的流通货币外,还有许多一般不作为流通使用的铸品,或为官炉,或为私铸。从洪遵《泉志》到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各种非正用品钱币多列入“厌胜类”。古代厌压相通,所以又称“压胜钱”,也叫“押胜钱”。 在中国古代压胜钱中也可以大量看到龙的各种造型图案,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许多压胜花钱,尤其是一些官炉铸品,由于其特殊的需要,往往不惜工本,其铸造工艺精良、图案生动,远非普通行用钱及一般民铸花钱可比,是优秀的古代工艺精品。例如,“镂空双龙钱”,青铜质,熟旧,钱径57毫米,厚5毫米,圆孔径8.5毫米,乃唐、宋之物。(如图一)
本人收藏的另一枚“龟龄鹤寿”压胜钱(见图二),背面就有两条张嘴夺珠,奋勇腾空的升龙。据史料记述,自古画龙忌合嘴、闭眼、低头,通过此两枚古代压胜钱,我们可以初步认定这点。此枚钱币直径50.5毫米,方孔径9×9毫米,厚3毫米,为了考证它的年代,我曾查阅过一些资料。 据《收藏》杂志2001年第10期中的“红绿彩瓷综述”得知,199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长治八义窖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红绿彩瓷器,这些文物最富有特色的是吉祥语文字图案。其中出土一枚“龟鹤齐寿”瓷片,由于传世纪年材料和考古材料可知,红绿彩瓷创制的时代约为金代中期(12世纪后半叶)兴盛于金代后期。通过瓷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佐证,可见“龟鹤齐寿”这一吉语在金代已有传播。 中国古代的压胜钱多有吉语、吉祥图案,均是当时人们意念的载体,内容广泛,含义深远,因它不是流通货币,多数出自民间,所以从中可体味古人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带有丰富多彩的个人情趣。在裴元博、陈传江著《契丹文珍惜钱币考释图说》一书中说:“龟龄鹤寿”背双龙戏珠“铜钱”是典型的为庆祝辽圣宗“千龄节”特殊铸造的祝寿钱,是“臣下为圣宗祝寿而特铸”。辽圣宗耶律隆绪当政年代是公元983年-1011年。辽即契丹,从公元916年建国,公元937年改国号为辽。建国40余年时,庆祝皇功,每年祝寿也是情理之中。祝寿钱也是吉语钱的一种,为祝寿宴之用。钱文有:“龟龄鹤寿”、“龟鹤齐寿”、“福德长寿”、“福寿延年”、“千秋万岁”等,背面或神仙灵龟、仙鹤、瑞云等图案,而铸威风凛凛,神采奕奕,自有一股神气从中而发的双龙戏珠则是非常少见的。 在《养生要》一书中称“鹤寿有千百年之数,龟鹤全是象征高寿或延年的吉祥物,在2011年北京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唐代“莲叶伏金龟金盘”以920万元人民币夺魁。这是一件黄金打制的一只凸起的乌龟静静地伏于盘底中心,嵌制栩栩如生,龟颈前伸,四足分开,龟甲上十三纹板清晰可辨,更显得憨憨自得的神态。唐代高层人士日常生活用品采用乌龟的造型是不足为奇的。今天的日本人也仍然喜欢长寿的乌龟造型摆放在自己的书案上、餐桌前。在壬辰龙年即将来临之时,鉴赏古代华夏图腾的龙,品味高贵和长寿的吉语钱币,只为祈愿龙腾盛世,国泰民安。(供稿:吉林省集币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