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国永隆通宝铁钱,传世甚少。它与同时期据有建州的殷闽第一主王延政于天德二年(944年)所铸“天德重宝”,皆被视为迄今难得的钱币品种之一,有“永隆、天德难求”之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建泉州承天寺一带曾零星出土闽国永隆通宝钱范。近年来,在承天寺周边又陆续发现一些永隆通宝钱范。2004年4月已进行考古发掘,证实泉州确是五代闽国铸造永隆通宝铁钱的遗址。
永隆通宝铁钱,系五代闽国第四主王延羲于闽永隆四年(942年)在泉州所铸,与铜、铅钱并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曾记述当时铸大铁钱,以一当十。而《五代史卷》引《十国纪年·闽史》更具体记载:“王延羲永隆四年八月,铸‘永隆通宝’大铁钱,一当铅钱百。”然而上述均未记铸铜钱事。惟独宋人洪遵详细记载永隆钱事项,钱径一寸四分,重十钱三参,文曰“永隆通宝”,字文平漫,制作不精,以铜为主,可见当时还有铜质“永隆通宝”钱。历代钱币研究者所编录的《钱谱》也称:永隆钱有铜、铁、铅三种。是此,永隆钱有铜铁铅三种。现能目睹的“永隆通宝”实物,仅有铅、铁两种,唯缺铜质钱。
从钱文书法看,永隆通宝铁钱,字文平漫,直读,书法草率(被称为“返童体”),铸工粗劣,背穿上有一“闽”字,穿下仰月,穿右有一星纹;直径40毫米,穿径9毫米,郭厚4毫米,重30.2克(见图)。当时永隆铁钱一枚可以抵十枚小平铜钱或百枚小平铅钱的比率使用,当政者搜刮民脂民膏,其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为了应对统治者淫侈无度的费用,支付恣意诛戳庞大的军事开支;二为取悦后晋的献礼进贡等等,因而造成国库日益空虚,这样不但没有扭转闽国社会经济危机四伏的局面,王延羲反而在“永隆通宝”铁钱开铸不到两年的永隆六年(公元944年)的3月13日自己亦遭恶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