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货币改革并非首创:武帝时已经多次推行新钱 |
发布日期:11-01-21 08:43:37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凤凰网 作者: |
致因犯铸钱而被没入为官奴婢者“以十万数”。
四、东汉时期的盗铸 东汉时期货币的私铸情况似乎并不严重,除了居延汉简中,有光武帝建武初年官府下达的禁止私铸的禁令外,东汉时期的文献中基本上不见有关于私铸货币的记载。而居延汉简中有关东汉初年的这种私铸活动,无疑还是继王莽时期的余绪而已。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东汉自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恢复铸行五铢钱以后,币制一直非常稳定,没有出现过大面额的虚值货币,因而没有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桓帝时虽然有人提出铸大钱的建议,但并未得到实施②。直到东汉末的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才“坏五铢钱,更铸小钱”。③但此时已是遍地烽烟,战火四起,恐怕人们已无暇去顾及私铸的事了。加上“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④大约愿意盗铸的人也不会多。而且董卓所铸的小钱,能影响的地区大约主要是在洛阳一带。所以即便有盗铸的现象,也只会局限在洛阳地区,不能造成太大的影响。 其二,东汉政府对于货币的态度常常不是太重视。章帝时,有尚书张林封钱之议,而且得到了短暂的实施;⑤桓帝时,又有刘陶的罢铸钱之奏,也得到了桓帝的首肯,以致“帝竞不铸钱”。⑥尽管在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当中,钱币的流通和使用基本上还是正常的,这从 东汉时期的墓葬中大多随葬有钱币即可得到证明。张南先生对此也有比较详细的论述。①但是上述奏议能够得到支持,并或长或短得以付诸实施,至少也反映了一定的思潮。 其三,东汉时期的货币铸造,中央只是作宏观调控,具体的铸造是由地方郡县来实施的。因此,尽管我们认为,东汉时期并不可能完全杜绝私铸现象的发生,但是一方面这种矛盾是同地方郡县的矛盾,当然远不如西汉时期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来得那么尖锐。另一方面由于东汉币制一直没有波动,这一时期的私铸活动一般应当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不会形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史书上也就没有什么反映。 其四,《后汉书》中没有食货志的内容,因此,有关东汉一朝的货币经济状况反映得并不充分。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看似疯狂的盗铸活动,实际主要集中在武帝和王莽时期,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时期的币制都非常的不稳定,改制频繁,而且多有虚值的大面额货币,为盗铸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景帝时期的所谓铸“伪黄金”,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盗铸范畴,而且其内容与武帝和王莽时期的铜币盗铸也有本质的不同。东汉时期的盗铸活动,则由于种种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