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的金属抗币 |
发布日期:11-05-26 08:39:45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 |
![]() 浙东浒山区抗币 家住吉林市船营区珲春街的杨东是个军事迷,2010年5月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看见过浙东“抗币”,与自己收藏的浙东“抗币”不同。“我的爷爷曾在1950年以‘抗币’兑换过人民币。爷爷留了几张没有兑换,一直保留着,传到了我手里。但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壹角的浙东‘抗币’,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看到了,这是什么年代发行的?有什么特殊发行背景吗?另外请问,浙东‘抗币’是否有金属‘抗币’?” 省钱币协会专家:浙东抗日根据地发行五圆、壹圆面值“抗币”后,由于当时物价十分便宜,找零出现了不便,老百姓使用钱币的时候很不方便。不久,《新浙东报》刊发消息,决定发行辅币。浙东地区的上虞、慈溪、余姚、鄞县、镇海五县相继发行支行币或地方币,代替辅币流通,券别有壹角、贰角、伍角等数种。据中共党史等相关资料记载,浙东“抗币”为了便利流通,浙东银行还下设了三北支行、余姚支行、鄞县支行、上虞支行、四明分行和南山支行等。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浙东纵队按照中央决策北撤。为了保证浙东“抗币”使用不贬值,浙东区党委决定把所有留存的公粮,由粮站、粮店和部分商店抛售大米,收回“抗币”,并将收回的和库存的“抗币”及时烧毁,保证群众不受损失。部分流散在民间,一时来不及兑现的“抗币”则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开始,分几次按当时大米牌价由人民银行进行收兑,直到1959年全部收兑完毕。时至今日,流散于民间的少数“抗币”则成为稀有藏品身价倍增。 浙东的确有金属“抗币”的出现,这也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浙东抗日游击纵队迅速扫清盘踞在四明、三北、会稽、浦东地区的顽抗日伪军。此时这些地区对“抗币”的需求量骤然增多,面临这个压力,个别地区紧急铸造发行了铅质“抗币”。诸如,1945年9月初,由浒山高伏大铜匠店(地址在今浒山解放中街52弄9号)铸造了铅锡合金“抗币”,分3种规格,有伍角面值币,色青灰,面呈圆板状,直径3.1厘米,厚0.12厘米,重10.7克,正面有边廓,上围自右至左列币名,镌刻“浒山区临时辅币”字样,整体字形呈弧形。中间竖标币值,刻“伍角”二字,“抗币”二字横注在左右两侧。下围注发行时间,镌刻“1945”字样。字体均为楷书阳文,币的背面平素无文;还有贰角面值币,直径2.8厘米,厚0.11厘米,重10.6克,除币值标为“贰角”外,其余同伍角币;壹角面值币,直径2.4厘米,厚0.1厘米,重4.9克,除币值标为“壹角”外,其余同伍角币。浒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