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从泉友陈亚平手中欣赏到一根常州府宜兴县丁山镇铜筹,此筹为居万昌紫铜筹,有明确年份甲辰(1904年)和产地(宜兴丁山镇),是常州地区发现发行流通时间最早的一根铜筹,它的发现,标志着常州地区代价铜筹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多年。
此筹正面为“甲辰制钱拾文居万昌”字样,背面为“丁山镇公平叁钱”字样。公平叁钱是何意呢?叁钱应是指本身铜筹的重量,按老法16两制,一钱为3.125克,叁钱即9.375克,而此筹目前实重7.9克,表面存在出入,实际去除打洞重量加磨损,损重1.475克也在情理之中了,另外铜筹加工,非机械制造,重量存在差异也情有可原。而在铜元不缺、辅币充实的年代发行代币,商家为显公平,与同时代官版十文重量(一般官版在7.6克上下)相比较,重了1.7克左右,按铜重就是称量货币的理念。商家推行商号代筹,公平、公信得到了实物佐证。
另值得补充的是此筹建议名为常州代价铜筹,而不是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中铜筹范畴,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发行的时间、历史背景不同,商家发行的目的,不是方便找零,而是获利。所用“公平叁钱”,掩盖其盗取发行货币权利的真实面目。
其次,筹牌的出现最早见于南宋末年政府发行的地方性货币(临安府行用)。在民间开始使用“面一碗”、“资一次”等筹行代价筹码已无法考证。从遗存的筹码可以看到清中期开始已有散见。但它的价值是指定其一种消费,故称谓筹码,它不具备自由等价交换的能力。而此筹是商家主动铸造发行,用筹形式,可以避免与政府发行铜元发生正面冲突,易于区别。更主要利用民间在消费过程中已广泛使用筹码类代价证明的习惯。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简称常临币)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由于中央造币厂辅币供应不足,出现找零困难,致使市场交易壅滞,商家出于无奈救市之举。诚然,在常州地区大面积的乡镇发行,临时流通币形式的以铜元为主,铜筹、铝筹、骨筹等多种形式代价币中,也掺杂些商家企图谋利、赚取流转资金等因素,从当时发行流通规模来看,在中国流通货币史中是前所未有的。
此筹形代价币的发现,说明商家与政府发行货币争利是由来已久,它不通过减重、私铸仿造筹依附官文货币形式,而是利用民间易于接受的形式,拿商家诚信作担保,从中看到民间与官方在金融斗争中的另一面。(供稿:常州金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