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范揭开闽国泉史 |
发布日期:10-05-21 08:25:13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殷国清 |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闽王王审知的继承者之一王延羲(后更名为曦)在执政期间曾铸“永隆通宝”流通(永隆是其年号),但在何处铸造,史籍未注明。清末至民国年间,泉州曾零星发现“永隆通宝”钱范,由于王曦执政时的政治中心在福州,致使“永隆通宝”的铸造地是否在泉州难以确认。1972年底,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基本建设工地进行文物调查时,曾先后在泉州第三中学和承天寺内废品公司加工场的基建工地上,发现“永隆通宝”钱范。 这些“永隆通宝”钱范,系铁钱范,范材为泥质,外形不规则,面范阴文兼隶楷“永隆通宝”四字,字划反书,字迹不工整,钱呈圆形,直径4厘米,外郭深厚,边径0.5厘米,穿作方形,字文对读,背范在穿上作十月形,穿下阴刻“闽”字,字迹不清。合范时在外郭边缘有一流道,供浇铸时注入铁水。经考证,“永隆通宝”铸造于闽景宗王曦永隆四年(公元942年)8月至永隆六年3月。它是采用“一钱一范”浇铸法,直接用于铸钱的字范,铸成即毁范取钱。 据史书记载:王曦在永隆四年铸“永隆通宝”大铁钱,文字制作及大小与闽太祖王审知所铸闽大钱差不多,背面有“闽”字和仰月,穿旁有一星,永隆大钱一当十,当铅钱百。而此批钱范,正是这种背面有“闽”字和仰月的铁钱范。 永隆铁钱传世甚少,文献上也没有记载是什么地方所铸,在泉州发现的这种泥质钱范,证明泉州在五代十国时曾铸造这种铁钱,承天寺范围内出土这种铁钱范甚多,可能是当时的铸造中心。 由于当时北方战乱,福建偏安,王审知坚定“保境安民”政策,以繁荣福建的社会经济。他着手改革,实行“轻徭薄赋”,安抚流民,修缮房舍,鼓励开垦荒地,使福建耕地面积扩大不少。安溪人詹敦仁有诗句云:“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万千重”。可见当时泉州耕田开发之规模。 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随即发展,陶瓷业、纺织业和铸造业等都十分兴旺。泉州在隋唐时代已是我国海上的贸易中心之一。五代时,王审知为发展对外贸易,更撤除各种限制交贸的关卡,“尽去繁苛,纵其交易”,使商旅相继往来,商业随之兴盛。钱币是商业的媒介,通过货币流通,繁荣社会经济,使泉州成为番客开埠最早之地。当时政府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大力铸造铁钱,以一当十或当铅钱一百,而冶炼则就地取材,如泉州梧宅铁屎山、安溪名科半府的炼铁遗址,可能即是当时提供铸钱的原材料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