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国宝 美奂美伦――国宝“十珍”系列铜章赏析(子安) |
发布日期:09-11-19 08:20:23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子安 |
之舞姿绰约,欢乐的气氛里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虽然画面上听不到音乐,但在先民的集体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中,可以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欢声笑语,它可能是一组祭祀神灵、感谢天地、喜庆丰裕的欢乐舞蹈。
铜章的设计制作选择造型简练明快的一组舞人舞之蹈之的形象,着重在他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以及人物头上的发辫状饰物与下部分别向左右两边飘曳似是裙摆的饰物的描绘,增添了舞蹈的动感;原器物上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由于铜章雕刻技艺的局限性,在浮雕的技艺上,无法还原其全貌到“全须全尾”那般逼真的程度,但在铜章设计上利用高浮雕技法,重点概括已惟妙惟肖到九分了。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为我们的祖先击节赞叹。 有关专家认为如图描绘的这组组舞现象说明:当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热爱生活,当时已经有了相当进步的乐舞文化活动,而且这种牵手踏舞的形式表现得如此这般的能歌善舞,可能就是后世盛行、并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歌舞形式“踏歌”的滥觞。这也正如德国学者格罗塞所说:“原始的舞蹈才真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最有力的表现。”“舞蹈纹彩陶盆”铜章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器物内壁上部的先民们以舞蹈形式表现生活场景的欢乐时态。 第二珍-《击鼓说唱俑》, 灰陶制,高55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虽然这些俑比起我们已看到的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其表现出的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就今天的视角看过去也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击鼓说唱俑》,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具备了典型的汉代陶俑的特点,在考古学上意义重大。我们知道汉代陶俑体形一般较秦代为小,这在考古发掘的不断出土物中已得到证实。该说唱俑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席地而坐,左臂环抱圆鼓,右手鼓锤高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好戏开锣高潮迭起正到妙中;他春风拂面,神采飞扬,表情夸张,得意忘形,情绪激动,……被他的“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