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别多式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赏析 |
发布日期:13-06-07 16:51:08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收藏界 作者:陈传银 |
尚书载泽上诉,奏请朝廷进一步统一币制。 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清政府成立“币制调查局”,考察征求商民意见,确定统一币制办法,为制定“币制则例”做好准备。宣统二年四月十六日,清政府发布上谕,颁布“大清币制则例《二十四条》”,则例称:“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抵昂。”同时还严格规定了银元的银、铜比例,确保银元的成色,禁止各省自由铸造银元,将货币的发行权收归中央政府。宣统二年天津造币总厂根据币制则例开祖模铸造“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壹圆、五角、二角、五分及壹角四种银元。 宣统三年,造币总厂铸造了一元、五角、二角、一角银币一套,其中“壹圆”版有长须龙、短须龙、反龙、大尾龙、签字版、曲须龙有点无点等十个版别,曲须龙流通最为广泛,其余均是试样,比较珍稀,流入民间很少。 为什么宣统大清银币定名曰“圆”?清廷度支部尚书载泽这样解释“圆”的来历:“货币计数,当先定名,中国古制号称圜法,圜者圆也。现铸新币,拟请用九府遗法定名圆。”其实这种解释并非事实,计数单位“圆”不是始于宣统年间铸造新币定出之名,而是早已广泛行用,只不过是“托古改制,自找台阶”。 故旧《辞源》“银圆”条说:铸银货作圆形,始自近代……俗省作“元”,所以“银圆”也被写作“银元”,“壹圆”也可写作“一元”,在货币范围内“元”成了“圆”的简写。开始,定货币单位时,“圆”也曾写作“员”,两字在古书中本通,如《孟子·离娄上》“规矩,方员之至也”。但到后来“圆”字简写就一般都写作“元”了。 清朝政府,长期将银元的计量纳入到银两制的规范中,道光十六年(1836年)七月,对两广总督邓廷桢的上谕中即说,“著该督等即行文移知沿海行使洋钱各省督抚,务须严饬所属晓谕商民等,嗣后行使洋钱,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枚定价”,即使在中国自铸银圆之后,清政府仍是“计元计两,尚持两端”,各省督抚也意见不一,自铸的银币上,时而写“圆、角”,时而写“两、钱、分、厘”。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上谕中,仍在说:“中国两钱分厘习用已久,实难废改。”可见当时元两之争激烈的程度。终因民众的使用习惯不可逆转,新的货币单位远优于银两制单位,使得清政府在宣统二年四月十六日颁布了政府的《币制则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