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截留假说”的理论 |
发布日期:10-04-13 08:41:43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毕氏邮品网 作者: |
2010年4月12日 “截留”是本站根据多年的投资心得和对市场行情走势研究后,发现的一种现象。之所以定义为“假说”,是因为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就是截留货源者,普通的集邮者也很难拿到什么证据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笔者坚信,截留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现将“截留假说”的理论在不同时期的情况介绍如下,这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回避风险,保护集邮者利益。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截留”。 80年代初期,集邮交易还处在计划经济模式,中国集邮总公司及其下属的地方公司独家经营邮票。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下,邮品的出售计划是需要层层审核的,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但是国内的集邮市场还没有正式成立,投资者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但我们可以看到截留所造成的市场行情反常现象是客观存在。例如:80年代初期,J4“阿尔巴尼亚”邮票的价格是早期JT票中最贵的,但是现在看来,已经不是这样。 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轨时期的截留 80年代中期,以上海、北京集邮市场合法化为标志,邮票市场分为两级,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指集邮公司出售邮品的行为,二级市场是指各地成立的集邮市场中的交易行为。集邮公司在出售邮品实践中感到:投放货源过多,市场价格就会大跌,影响国家资产的增值;投放货源过少,2级市场就会出现不正常的炒作,不利于市场规范与稳定。期间的“截留”主要是目的是宏观调控,这在计划经济平稳过渡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是有其历史作用的。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截留。 从1992年开始,中国市场经济全面确立,集邮市场也在国家大环境下,步入了市场轨道。1993年,集邮公司成立“信托部”,加快市场化进程。这点时期,截留开始演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1997年邮市大潮的出现,就是市场对于邮票由于大量截留,导致供不应求的一种集中表现。非市场因素造成的虚假繁荣必然会按照非市场的规律发展!后来的事实证明:大量92-96年的整版、整包的编年票,原封、原箱的小型张开始大量冲击市场,导致了当时2000多万投资者所投入的数千亿元的资金被圈走。大部分面值3-8元的型张从几十元一路跌至面值以下;1992年的猴版从90多元跌至15元(每版面值22.50元,发行量2.2亿套),这个时期的“截留”是造成邮票市场盛极而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