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或成上海城市升级契机 |
1980年代末,“经营城市”是个新鲜而令人振奋的概念,而由于种种原因,几乎中国所有城市都采用了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城市”模式。这一模式问题不断暴露,由此滋生的腐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被纳入执政者的考量体系中,“经营城市”不再是一个受到鼓励的褒义词。
要脱离这种最低层次的以土地经营城市的窠臼,惟一的方式就是产业升级,而一个城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必须挖掘到这个城市的精神与内涵。只有当一个城市的内里与外在和谐统一,才会具有永恒的魅力。 “上海正处于十字街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 2008年正准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上海,与金融危机叠加,去年上半年上海GDP增长10.3%,回落2.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水平。随后情况持续恶化,四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更是一路下滑,一度完全找不到新的增长点。其中,11月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仅为-0.7%,位列全国倒数第四。 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叶海平表示,上海自1990年浦东开发后开始走上大发展的道路后,此后经历了17年的高速发展之路,但是在目前内“忧”外“患”背景下,上海如何突围,不仅对上海至关重要,而且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城市发展榜样意义的上海,在2007年经历“社保案”后,经济上的困境也凸显出来,《解放日报》曾做如下列举:可供开发的土地快速减少,建设用地占全市陆域面积的比重已超1/3,远高于许多国际大都市15%-20%的水平;能源消耗迅速增加,2003年全市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6651万吨,2007年上升到9768万吨,2008年可能要超过1亿吨;环境和人口负担越来越重等等。 旧的发展模式遭遇困境,城市竞争却更趋激烈。2005年《纽约时报》曾刊出一篇名为“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的文章,在引人嘘唏的同时,也给城市的领导者们更多的压力。曾是1000年前世界最重要城市的开封走向没落不过百余年。上海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成长为经济重镇和时尚魅力之都,其间也不过百余年。如今,上海的诸多优势正在稀释,危机正在加深。 上海转型的世博机会 擅长化“危”为“机”的上海能再次抓住机遇吗? 在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后,上海就迅速行动起来,而2010年世博会成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资料显示,上海世博会的直接投资近3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主体工程建设180亿元人民币,世博会营运支出106.8亿元人民币。而上海世博会的间接投资约为2700亿元,主要包括轨道交通、机场扩建和改造、道路交通、环保生态、新型能源建设、国际客运中心改造、宾馆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等。 2008年上海迎世博配套重大工程全年计划投资1224亿元。日前记者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获悉,上海市发改委近日已向各商业银行公布了2009年6月前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投资总额达4300多亿元,并且明确提出“以世博会为中心”。 而在机构投资者眼中,世博会是投资机会而非概念。他们认为,世博会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重要机遇。首先世博会直接带动旅游服务、商业零售业的大发展,有助于第三产业跨越式成长。其次,世博会对城市服务设施水平要求较高,有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水平,特别是城市交通、环境方面的改进,直接催生轨道交通建设、建筑环保等行业的兴起。 事实上,以展会作为城市的转型机会,已有成功先例可循。比如,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把现代世界博览事业推向了巅峰,也对日本区域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阪世博会的举办为日本关西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统计,在大阪及其周边地区,与世博会有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世博会期间的消费合计相当于1967~1970年期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NP)的0.3%。大阪世博会不单提高了大阪的国际知 |